盖过前浪,我便成王 – 品评那些试图取代Glock17的手枪们

Glock 17问世以来,除了最早被短暂质疑过“塑料枪,搞笑呢”,那风光程度,一时无两,堪称手枪界“顶流”。在各个细分市场都表现抢眼。不仅被不下四五十个国家选为军警单位的制式手枪或备用武器,亦在民用市场被广泛用于运动射击和单兵防卫。 这一下把波澜不惊的小型武器制造业搅浑了。许多厂商虽然不愿被扣上“模仿跟风”,“步人后尘”的帽子,但是更不甘心让Glock独霸市场。为了对抗Glock的“First mover advantage”,抢占有限的市场份额,一场多快好省,超格赶洛的运动在业界悄悄开展了起来。枪厂们纷纷投入了“Glock killer”的研发设计中。咱今天就来品评一下几款为了取代Glock而诞生的手枪。 特别声明:因为Glock是Stricker Fire,为了方便比较,以下选出的手枪,均为Striker Fire。 Smith & Wesson Sigma – 抄作业都没抄对 Smith and wesson 1942 victory revolver PR ads 19世纪末,双动左轮手枪进入美国警用市场,Smith & Wesson一跃成为默认的行业老大。 二战结束后,半自动手枪崛起,瘦骆驼Smith & Wesson仍在美国警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代初,Glock进入美国市场时,Smith & Wesson还毫无危机意识地躺在功劳簿上。比起Smith & Wesson当时的手枪设计,Glock优点无数:容弹量高,自重轻,可靠性强,零件简单,警署枪械师的训练期短等等。 这个“外来的和尚”,不动声色地蚕食着Smith & Wesson在警用枪支中的份额。到Smith & Wesson发现时,为时已晚。在放任Glock对自己原有市场侵略了十多年以后,Smith & Wesson作为一个仍笃信“金属才是枪的灵魂”的企业,终于在强大的市场压力下推出了一款“塑料枪”——Sigma系列。 Smith and Wesson Sigma 或许是因为昔日老大哥心态崩了,求成心切,早期的Sigma手枪大量仿制了Glock的内部结构。甚至有传说,Glock的套筒可以与Sigma的对换。结果就是Glock一纸诉状告了Smith & Wesson侵权。 1997年Smith & Wesson与Glock庭外和解,并被迫大幅改变了Sigma系列的内部结构。这次交锋,让一个世纪以来都是警用手枪领头羊的Smith & Wesson威严扫地,不仅没得着利润,还搭上了名声。 可怜Sigma系列,也算出身名门,又在被告席上赚了一把曝光量,却在市场上毫无水花。究其原因,就是只抄了Glock的壳,却没有或不愿学习Glock真正的优点。只 要拿起Sigma就可以感觉到SmithContinue reading “盖过前浪,我便成王 – 品评那些试图取代Glock17的手枪们”

有洞就钻,有坑就绕 — 盘点那些专为钻美国枪法空子的设计

在美国,与长枪短炮打交道,虽然有宪法第二修正案护航,可从联邦到地方,各种限制枪支的法律五花八门。乃至美国最高法院都受理过不下十次直接影响到宪法第二修正案的案件。 以NFA(National Firearms Act)为例,今天的NFA,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法条,而是经过多次修订补充的法条系列。这个不断扩充的法律,限制着平民可购买持有的枪械种类,也针对某些武器买卖加以特殊征税。 NFA改变了之前法律简单的“长枪”/“短枪”的分类,将其细化,增加了 SBS(Short Barrel Shotgun)短管散弹枪; SBR(Short Barrel Rifles)短管步枪; AOW(Any Other Weapons)其他武器; DD(Destructive Device)破坏型武器; Silencer 消音器;以及 Machine gun 机关枪的概念 以上被统称为Title II的枪支,受到NFA更严格规定的限制。 然而,所谓有“压迫”就有“反抗”,上有政策的时候,下自然会有对策。武器设计商们,为了绕开这些法律规定,开发了不少有趣的设计。今天,就来说说这个。 我是谁?我在哪? — The Reformation  虽然为绕开枪法专门设计的配件数不胜数,但单单只为绕开枪法的枪支设计却不多见。Franklin armory的Reformation可以算上一支。它的出现,是对NFA的武器分类规定的当头一击,完美抓到了立法者的逻辑漏洞。ATF的官员们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将它放到哪个分类里。 它既不是“手枪”,因为可以有枪托;它也不是步枪/SBR,因为步枪要有螺旋膛线,而Reformation没有;它似乎不是霰弹枪,因为并不能使用散弹;它更不是AOW,因为总长度长于26.5英寸。 图(2019年12月19日的ATF公开信) 最终的结果是ATF不得不把Reformation归到蝎子拉屎独一份的GCA/SBS(Gun Control Act/Short Barrel Shotgun)分类中。而由于没有任何现行法规执导如何过户GCA/SBS,Franklin Armory不得不暂时停止生产Reformation。 来也啪啪,去也啪啪 — The Binary Trigger 据1986年生效的National Firearms Owner Protection Act规定,平民不可拥有当年也就是1986年以后出厂的机关枪。自此,民间机枪爱好者的梦碎了。直到Franklin Armory又一次天才地走到了法律条文的缝里。 按ATF的法律解释,机关枪的定义为:一次扣动扳机时,枪放出超过一发子弹的枪。定义只说了扣动,而并没有提到扳机扣动后的归位动作。Franklin Armory就利用了这一点,制造了在扣动和释放扳机时都可以放出子弹的Binary Trigger(双向扳机)。 当然,即使有了Binary Tigger,也不如一按就突突突的真·机关枪那么过瘾,那么方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天才的小设计,还是让普通百姓枪友离拥有机关枪又进了一步。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像步枪一样Continue reading “有洞就钻,有坑就绕 — 盘点那些专为钻美国枪法空子的设计”

新版ATF4473表格详细填写指南,填不对可不能买枪啦

每隔一段时间,隶属于美国国土安全局系统的联邦酒精,烟草,武器和把炸物管理局(ATF)就会根据最新的联邦法律条文修改联邦武器交易记录表格,也就是我们在枪店里买枪过户时需要填写的ATF Form 4473。之所以强调过户,而不是买卖,是因为4473只是对个人或非Federal Firearms License (FFL) 持有者的审查表格。咱平时在网上下单买枪的时候,因为网上的卖家要把枪寄到买家所在地的FFL进行过户手续,所以下单时并不需要填写4473,而买家在FFL过户时才需要填写4473。 2020年5月,ATF颁布了最新一次改动过的4473表格,并宣布自2020年11月起,所有的FFL持有者在与个人交易时必须使用最新版本的表格。 本着对新老购枪者负责任的态度,我下载了最新版的4473表格,乍一看,改动不小。今天就来认真地为大家逐步解析如何填写这份表格,帮助大家更轻松顺利地把心仪的枪带回家。 正文之前,特此声明:1)本人虽曾经持有FFL,但在写这篇文章时并没有有效的FFL; 2)本人不是律师,以下观点均来自于多年从业经验,并非专业的法律意见; 3) 如在填写时有问题,需以FFL持有者和当地法律为准,本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4473表格,是为了帮助FFL持有者和联邦政府甄别买家是否可以合法持有枪支而订制的问卷表格。所以先在此敲敲黑板:这是一份联邦文件,如在填写时故意隐瞒、捏造不实信息,是触犯美国联邦法律的行为。依法最高可判处20年监禁,以及一百万美元的罚款。 这份表格虽然可以在ATF的官方网站上搜寻到,但联邦法律规定,4473表格只有在交易时现场填写才算有效,否则视为无效。所以,购枪之前可以上网浏览一下内容以作准备,但正式填写还需等到过户时再说。 新版4473的买家信息从Section B开始,Section A涉及被过户武器的基本资料,由FFL填写,不需要作为买家的我们操心。 买家需要填写的部分,由第9题开始至第23题。绝大部分问题基本上是简单的Yes/No是非题。没有开放性答题,无需即兴创作小作文,所以只要参考本文,按照真实情况作答即可,不用提前复习三年高考五年模拟。 下面开始逐题讲解: 9. 过户者/买家的全名 此问项有Last Name(姓),First Name(名)和中名(Middle Name)三个填充项。姓名自然无需解释,华人鲜有中名,所以,如果没有,请在“中名”一格按ATF的要求要以“NMN”(表示No Middle Name)来代替。 10. 现今住址 此问项有号码和街区(Number and Street Address),城市(City),州(state),邮编(Zip Code),县/教区/自制镇(County/ Parish/ Borough)五个填充项。需要注意的是,FFL会要求买家出示身份证,以确认买家住址。如果身份证上没有地址而是邮政信箱号码,FFL会要求买家提供其他政府记录文件来确认买家住址。若是没有,FFL则不能办理过户手续。由于各州法律对辅助材料的要求不同,如有上述情况,建议您事先与枪店联系,搞清楚应该携带哪些材料,省得白跑一趟。 此外,联邦法律规定:除长枪以外,非本州居民不可以过户其他种类的武器。这种情况多发生于住在多州交界处或在多州均有置业的人们。例如:在A州B州都有房产的老王,持有A州身份证,却在B州的枪店里看上了一把心仪已久的限量版手枪。此时,即使老王是B州州长的七舅老爷,也不可能当天就过户那把手枪,只能老老实实的等着B州的FFL把枪寄给A州的FFL,才能办理过户手续。这里多说一句,即使是长枪,FFL也有可能拒绝外州居民在本州进行过户,因为过户时FFL要受其所在州及外州居民所属州的双重限制。 11.出生地 此问项有两个填充项,美国城市和州(U.S. City and State)或者外国(Foreign Country),如果出生在美国,那么就填写城市和州一栏,而外国一栏可以只填写国名。 12.身高 美国身高采用英制。不知道的朋友,打开google,一秒换算就可以了 13.体重 和12题一样,请将公斤换算成磅。 14.性别 最新版4473上除了男(Male)、女(Female)选项外,还包括了不确定(Non-Binary) 15.生日 自己的生日应该不会有人填错吧? 16.社会安全号 这个不是必填项。虽说填写社安号有助于防止审核时因重名造成的错误,但华人的名字重名率不高。再加上近来偷取个人信息的案件时有发生,个人认为,填写社安号的实质意义并不大。 17.特殊个人编号Continue reading “新版ATF4473表格详细填写指南,填不对可不能买枪啦”

末日武器的首选,不要船票也要TA

很久以前,看了一部关于AK的纪录片。片中有位仁兄用低沉的声音斩钉截铁:“当西方文明走到尽头的那天,我会毫不犹豫,捡起地上的AK”。当时的我,对这种说法摇头不屑。毕竟本人是抱着M16(AR系列之一)讨过生活的人。AR系列的精密设计,模块式的先进理念,不仅让许多国家选择其装备军队,也让当时的我真情实感认为,如若某月某天,末日不幸降临,即使在墙根儿瑟瑟发抖,抓紧了怀里的AR,也能坚强五秒,续命三天。 但是,日子一天天过,直到某刻我惊讶地意识到手里的AK数量多过了AR,自己在子弹上膛之时也更习惯于反手拉枪栓,而不是找下机匣上的乒乓按板,我才慢慢理解了片中那位仁兄的话。 吃一堑,长一智 二战后期,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军向东,征讨苏联。本以为手持莫辛纳甘(Mosin- Nagant)就可以保卫祖国的苏联红军却惊异地发现,德军扛着的并不是自己熟悉的毛瑟K98拴动式步枪,而是一种叫突击步枪(Sturmgewehr-44,简称StG-44)的小型全自动武器。不仅杀伤力比苏联红军手中的PPSh-41(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ёт Шпагина)要猛许多,子弹的穿透力也高出不少。更重要的是,以当时的标准,StG-44枪械质量相当稳定,大大提升了纳粹德军的战斗能力。 当然,战争的结果,我们在历史书上都已学过。可是,作为胜利者的苏联,对拿着莫辛纳甘死磕StG-44的惨烈一直心有余悸。所以,它便借助从德国掠夺的人力和物力研发了一款在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或许没有之一的武器 — AK47。 稳,就一个字 每每提起AK,第一个跳进人们脑海的不是莫桑比克国旗上的影子,而是它那近似神话传说的稳定性。无论是中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还是东南亚潮湿闷热的丛林,或是中美洲温差巨大的山地,AK都能稳定作业。如果有一天,就算有人告诉我火星人的军队也在使用AK,我亦不会奇怪。 坊间也一直流传着关于AK稳定性的传说。例如:越战期间,由于M16屡屡卡壳,美国大兵们不得不捡起敌人的AK作战。虽然传言未经证实,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AK在战场上有着别的武器不能比拟的稳定性。 末日之枪本枪 枪店里没有顾客的时候,员工经常闲聊瞎扯。“末日之枪”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各枪入各眼,大家的答案各不相同。而我的答案却久未改变:AK。而关于AK的利弊谈,同样是各国枪迷间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今天,我也来和各位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在此说明一下:今天文中提到的AK,可以概译为AK47系列,有机会我们会再聊聊AK74系列。 1)你看这子弹,它又多又好 AK-47的子弹为7.62x39mm,比起5.56x45mm的AR15子弹要大一点。大,自然意味着本身的质量更高。最常用的5.56mm子弹一般在55格令左右,市面上也有45格令,62格令,65格令,72格令,77格令,甚至90格令的子弹。而一颗普通的7.62x39mm子弹一般重量在122格令左右,最重的甚至可以达到150格令左右。7.62x39mm的初速度是每秒2350英尺,相比于5.56x45mm每秒近3000英尺的初速度,似乎逊色不少。然而就是这个速度慢,体重大的“胖子”,辅以传统的铁制外壳弹头,打击到目标时不会因为撞击掩体而崩解。也就是说,同样的距离内,AK的子弹比AR的子弹更具穿透力。 咱们举个例子吧:据联邦调查局在2000年前后的数据统计,90%以上的城市枪战均发生在100码以内。在近距离枪战中,7.62x39mm的穿透力完美呈现了什么叫让坚实掩体秒变窗户纸的能力。试想:在近距离与翻墙越户的坏蛋们作战时,手里要是有把AK,是不是就再也不怕那些牛鬼蛇神躲在掩体后面伏击你了? 另外,由于厂家们想要节省造价,现在市场上的AK子弹从子弹头到子弹壳,基本上以钢制为主,而非像美国生产的子弹那样由黄铜制造;又因为原华约集团的东欧各国的子弹产量都很高,所以,就算加上运费和附加税,进口的7.62x39mm子弹还是要比土生土长的5.56x45mm便宜很多。以每箱1000发的单价进行比较,7.62x39mm是同数量5.56x45mm价格的40%左右。也就是说,同样的价钱,可以买到更多AK子弹。子弹多了,练习的机会就会多;练习多了,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就能更处变不惊,沉着应对。 再次,子弹货源的稳定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无论是因为美国左翼政治势力的反枪操弄,还是政府部门过大的订单导致供给量不足,但凡有些许风吹草动,5.56x45mm子弹的市场价不仅会不断飙升,甚至出现断供。而进口的7.62x39mm因为不是北约的制式子弹,反而货源稳充足,价格稳定。 综上所述,单单只从子弹上来看,AK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简约,不简单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曾经曰过:复杂的东西没有用,有用的东西不复杂(все, что сложно, не полезно, все, что полезно, просто)。 相比AR系列,AK的设计简洁许多。原因很简单:复杂的武器设计,很难实现在最短时间内把一个从来没有碰过任何武器的西伯利亚农民训练成冲锋陷阵的战士。 想当初我在军队时,教官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来教我们这些新兵怎么使用、维护、保养手里的M16。即便如此,第一次打靶时,仍有许多兄弟们因为操作不当出了问题,闹了笑话。如果当时手里的是更简单易操的AK,也许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失误了吧。 即使是枪迷,大多数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平时都有工作家庭,实弹训练的机会有限。突发事件中,无论是自己,还是家人,要上手就用,AK比AR要简单许多。上弹匣,开保险,拉枪栓,就可以驰骋沙场,保护家园了。 3) 硬核知识点:枪管、冷轧与膛线 按照传统,AK的枪管都是冷轧(Cold Hammer Forged)出来的。虽然不如用揿扣膛线(button rifled)枪管的AR准确度高,但制作过程中的千锤百炼让枪管密度更大,也更为坚固耐用。由于膛线的切割一样是在冷轧过程中制作,所以AK枪管相较于揿扣膛线的枪管更为平滑,省去了不少多余的制作过程。从中,也可看出当年的苏方与美方,在武器制造理念上的差别。 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AR厂商也注意到了冷轧枪管的优点。经过现代技术的不断改造,AR冷轧枪管的准确度也不断提高。现在市面上,不少AR系列也采用了冷轧枪管。可是,由于冷轧枪管的机械设备价格较高,有冷轧枪管的AR价格比非冷轧枪管的AR高很多。AK,则因为制造厂商均为制造国的军工企业,使用冷轧枪管对价格也并无太大影响。 4)菜价神枪:无出其右的性价比 第一次在枪店见到AK,大约是在2000年左右。那时的AK可真是物美价廉,不买亏钱。一把崭新的枪,外加1080发子弹(那时候的子弹都是放在罐头里的),不过区区四百大洋。一度怀疑光买材料是不是都不止这个价。据说,在中国的留学考试培训课程中,经常有关于在美利坚AK47比补颗牙便宜的梗出现。 现在,一把同样的AK价格已近千元大关了。当然,和同等级的AR相比,其价格还是便宜。如果拿着买一把上等AR的价钱,你不仅能买同等级的AK,还能用剩余的钱买子弹和第三方配件。与AR相比,AK的性价比那是杠杠的。 多说一句题外话,有投资眼光的买家一定看出来了,AK虽然价格平民化,但这些年的价格也是一路走高,而且完全未见跌势。只要看看过去10-20年的广告就不难发现,AK系列,尤其是东欧进口的系列,不失为投资和收藏的绝佳选择。在此挖坑:关于武器收藏和投资,我有机会详细开文聊聊。 4)大家来找茬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就算这里里外外近乎完美的AK也不例外。 缺点一:进步小,款型杂。自问世以来的近80年里,AK的设计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在AR系列早已多次迭代革新,进入了模块式设计的今天,AK仿佛还停留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由于前苏联默许前成员国制造本地AK,各地的具体款型也有不同。新手买家在购入配件时一定要留意与自己的枪是否匹配,比如:为罗马尼亚AK设计的护木,是无法在俄罗斯的AK上使用的;同理,保加利亚的导气管,也无法在塞尔维亚的枪上使用。 缺点二:配件少,很难找。正因为没有模块式的设计,对于AK来说,第三方的配件也比较少。虽然近几年有很多工厂想尽办法把增加AK系列在配件上的多元化设计,例如增加枪体上的配件轨道,从而可以安装一些第三方配件。但是由于枪体设计本身的原因,让AK系列的配件并不可能与AR配件的多种多样相媲美。 缺点三:粗不粗,手知道。由于这是为了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精神设计的产品,AK的设计比较粗糙。虽然这么多年也算是有些许人性化改进,但是“粗旷”的风格还是没有改变。所以,我在这里多提醒一句:AK虽好,用时可不要忘了戴手套,否则容易一不留意划伤自己,未上火线就挂彩,那就得不偿失了。 缺点四:喵喵喵,瞄不着。AK的瞄准系统相对于AR系列产品来讲要短小一点,从而造成了在需要快速反应的时候,不如AR的瞄准系统使用方便。建议在枪上装个红点比较好,可以加快对目标的锁定速度。 谣言至于智者,短信至于呵呵 既然聊AK,就不能不聊聊市面上很多人对AK的误解: 1)AK,准头不够? 如上所述,AK和其他同类型武器,尤其是美国制造的武器,在设计理念上有不小的差异。 从独立战争的肯塔基来福枪到现代战争中特种部队最新的SCAR,美国小型武器设计最重要的传统就是:精确度,精确度,精确度。以AR系列为例,按照美国陆军的要求必须达到百米内射击10发子弹精度偏差小于5英寸(AR系列武器的精确度一般远远小于5英寸,以3-4英寸为常态)。美国和西欧的武器设计者认为,精准的武器,不仅可以节省子弹,还能减少在战场上的误伤。Continue reading “末日武器的首选,不要船票也要TA”

就要迷恋Ta,Ta就是传奇 ——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Glock 17

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由战争催发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大幅提高。在那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唯一保持不变的好像只有各国军队手里的手枪。直到80年代初,美国将兵们手里还用着上个世纪初勃朗宁设计的1911。 英国及英联邦国家,也配发着同样由勃朗宁设计的大威力手枪(P35)。 战后两大阵营里的大国小国们,登月飞天,下海探油,核弹氢弹,电视电脑,哪儿哪儿都是热火朝天,但却没人去重新审视自己军火库里的手枪设计。似乎只要还能用,还可以装配,就没有必要去踏破陈规。 标新立异的传奇本奇 直到奥地利再也忍受不了继续给警察和军队配发早该被时代淘汰的二战手枪,这才打破了将近50年的停滞不前。从此,一个传奇横空出世:Glock 17。它不仅仅打破了近百来人们对手枪的认知,还成功地打破人们对枪支设计材料的偏见。枪支设计的主体材料由约定俗成的金属改变为了新型塑料。一时间,业内业外,大惊大喜,塑料还能造武器?更厉害的是,这塑料武器,可一点也不塑料。 没有润滑油?没问题! 水下发射子弹?没问题! 枪从高空坠落?没问题! 苦寒或酷热的外部环境?没问题! 无论是暴土扬烟的中东,还是遍地沼泽的南美,似乎除了把Glock 17直接扔进滚滚岩浆里,就没有任何自然条件可以阻止其正常作业。在网上随手一搜,就可以找到各种以匪夷所思的方式对Glock 17进行压力测试的视频。测试结果,几乎无一例外——Glock 17根本不在乎任何自然或人为的恶劣外部条件,只要子弹上膛,就能手起弹出,绝不虚发。 从标新到标杆 Glock 17这种”混不吝”的性格特征很快为其在业内赢得了“手枪里的AK47”的美名。因为在当时所有手枪设计里,没有一款的抗压能力可与之相提并论。这让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极为实用高效,也让其成为业界广泛追捧的香饽饽,一时间收获赞誉无数。于是乎,各个品牌开始纷纷抛弃旧日陈规,开始将Glock 17作为新设计的参照物。 从最早的Smith and Wesson Sigma,到最新的Sig M18,都在简化零件和提升抗压能力等方面对Glock有不同程度的模仿。 与此同时,Glock也成了枪迷心中衡量手枪的一把标尺。无论是恒久流行的经典款型,还是狂拽酷炫的业界新宠,每每被人拿起的时候,不出两三句话,准会被问:这把枪和Glock比起来怎么样?Glock能有今日之江湖地位,为其打出有力一拳的Glock 17 真是功不可没。 肚子大不吃亏 Glock 17有17发子弹的弹匣容量(补充一句,Glock17 并非以子弹容量命名,而是Glock的专利项目排序,即Glock17是Glock公司的第17个专利产品)。在其刚上市的年代里,没有任何一个手枪的子弹容量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大容量的弹匣可以减少持枪者在实战中填装子弹的次数。再加上非原厂配件,Glock 17的弹匣容量可以到22发以上。无论是一般使用,还是警用军用,都填补了手枪火力不足的问题。 划时代的第五代 最新一代的Glock17,也就是Glock的第五代产品(Gen 5),在前四代产品优良的性能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原有的设计进行了可圈可点的改造。例如:Gen 5改良了枪管,不仅换掉了从一代开始一直沿用的膛线设计,还加工了枪口,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枪管,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枪管的准确度。另外,Gen 5第一次使用了左右手都可以使用的套筒锁(slide stop),堪称左撇子的福音。左手持枪的人,使用起来一样方便不别扭。Gen 5还改良了弹匣,将原来黑色的弹壳板(magazine follower)改为红色。看似不经意的修改,却让弹壳板更为醒目, 方便了使用者判断枪体情况,从而大大减少了换子弹时由误判造成的事故和失误。 三十五年,大牌起落,好枪辈出,但Glock 17 始终维持着其一贯的创新力和高质量,每一代产品都有亮眼的设计。代代进步代代新,更符合人体工学,使用难度更低,更多手柄的新型设计给不同需求的使用者更多的选择。但是,无论它的外型有什么变化,它那传奇般的稳定性却从未改变。只要子弹没有问题,每次扣动扳机,值得信赖的它都会一如既往稳定地为你工作。

力不够武力来凑,明枪没有暗器在手– 不能带枪时,实用防身工具推荐

如果你生活在美国,那恭喜你!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时刻保障你拥有武器的权利。但在此基础之上,老生常谈一句话,除了联邦法律对携带枪支的时间地点有所规定,各州又进一步对日常枪支购买与携带有所限制。如果你不幸住在一个不重视第二修正案及有较强禁枪倾向的蓝州,而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携带枪支出门;又或者,如果你对随身带枪心有余悸不敢尝试,有哪些实用小物是能帮助你应对突发事件,成功化险为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吧。 没有枪杆子,试试刀把子这里的刀,指的是广义上的刀,包括折刀,匕首,多功能刀具等等。需要强调的是,在某些地区,法律对刀具的限制可能比枪更严格。有些款型的刀,在A州可以带,在B州带出家门就违法。所以,购买前,请一定要先查一下联邦及本地法律。 刀可以说是最为常见的防身武器之一。光棍节买了快递拆包装用得到,裁掉衣服上多余的线头用得到,削个苹果皮也用得到。一般人,兜里揣把折刀或是多功能瑞士军刀,也不会引起周围人群的关注、警觉或敌意。也正是因为人们几乎天天挥刀砍瓜切菜,大家往往会小看刀在自卫防身中的作用。按照职业技击运动员的说法,百分之九十九的肉搏都会在地面战中结束。尤其是近距离一对一的肉搏中,虽然力大的一方会占上风,但是正确使用刀具,往往可以让我们以弱胜强。就算不能一刀封喉,也能给对方造成非常巨大的肉体伤害。即使不真正刺到对方,也能保证对方在没枪的情况下,不敢轻易靠近。 没有刀把子,试试笔杆子西方有句话: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文笔比刀剑更有力。当然,这里说的可不是遇见坏人作恶,掏出钢笔,把TA的名字记在小本子上,放学了以后告诉老师,除非你是夜神月(是的,笔者年龄成谜)。笔,尤其是圆珠笔,关键时刻,可以当做武器,防身制敌。基本操作很简单,把笔杆攥在手里,大拇指抵住笔座,笔尖使劲戳出去的时候,集中在笔尖上的力量是可以和狗牙咬合的力量对比的。在近距离内,找准下手的地方(如:眼睛,手掌,颈部等等),小小圆珠笔,也能有大大杀伤力。 随身“化武” — 辣椒喷雾辣椒喷雾,民间戏称为防狼喷雾,是由浓度极高的辣椒树脂合成的。鄙人曾经有幸在警校训练时喷过,那非一般的感觉让人永难忘怀。整个训练过程不过20秒,但是喷雾留下的灼伤感却在脸上足足停留了两天。喷雾上脸那个瞬间,那真的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再也不想睁眼寻找光明。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喷雾,风向对其作用的影响就非常大。使用时,如果不想自伤八百,切勿站在逆风口。相反,如果顺风借力,事半功倍。 随身“光武” — 强光手电“You can’t shoot what you can’t see”,是一句常常会在靶场听见的一句话。大意是,要看到目标,确定目标,才能对目标进行有效的打击。手电,尤其是亮度在70Lum以上的强光手电,直射入眼时,会对目标的视力暂时性的造成暂时性的负面影响。不仅仅会带来刺痛感,让人睁眼不能,更重要的是可以造成暂时性的失明,给自己逃脱的时间。自卫防身并不仅止于与对方鱼死网破拼到底,大多数情况都是“三十六计走为上”。不仅保存了自己的实力,更可以避免法律上的追责程序,而强光手电,就给了我们这种静静走开的机会,不失为自卫防身时的绝佳选择。 手机?手机!是的,就是咱平时从醒来到睡去一天12个小时陪伴着我们的手机。现在的智能手机,有各种自卫防身的功能。锁屏报警啦,SOS警报啦,定位追踪啦。平时,熟悉了这些操作,危险时就能用最短时间呼救。如前文所述,有危险的时候把自己藏好,然后打911报警,尽量避免与犯罪分子的正面冲突是最明智的举措。除非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并不觉得和犯罪分子拼个你死我话才是最正确的选择。遇到危险了?握紧手机,打它! 我们今天聊了一下在不能或者不方便带枪在身边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来作为自卫防身的武器。还是那句我们华人的老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好啦,我们今天就扯到这里,下次再聊吧。

Me, Myself and My J-frame– 青梅煮酒论好枪

一入枪门深似海,从此空匣不出门。距离我最初接触到这些长枪短铳们,已经有将近20年了吧。从第一天拿下CCW执照开始,只要条件允许,就几乎没有一天身上没有枪的。从小马哥的M9,到约克上士的1911,从007的PPK,到Jack Bauer的HK P2000,几乎都做过我的“贴身保镖”。然而仔细掐指一算,实际上我最长带在身边的并非那些超级炫酷的半自动手枪,而是一把简简单单的Smith and Wesson近两寸管的J-Frame左轮手枪。 不是所有的左轮,都是Smith and Wesson 左轮手枪向来是Smith and Wesson的看家菜。虽然,左轮手枪并不是Smith and Wesson发明的,但从1857年的model 1至今,左轮手枪从来没有在Smith and Wesson的工厂里断过工。他家左轮手枪的做工之精湛,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厂商能望其项背。业内常有一句话来形容Smith and Wesson的左轮手枪:There are two kind of revolvers, Smith and Wesson, and everyone else。Smith and Wesson的左轮手枪有口皆碑之程度,可见一斑。 J-Frame是Smith and Wesson现今所有生产的左轮手枪里构架最小的一种。又因其整体构架较小,一般只能装载5发子弹(注:除.22口径可以装10发子弹以外)。我的这把422-1,则进一步采用了更特殊的设计:没有裸露在外面的击槌。这样的设计,让枪不会因为击槌在运动时的刮碰而在射击时出现问题。除此之外,枪体不像多数手枪那般采用高碳钢或者不锈钢,而是选择了较轻的合金制作,从而大大减少了枪身的重量。不到两寸长的枪管长度,合金的整体结构,5发子弹的容量,无外露击槌,可以说这把枪的设计就是为了CCW而诞生的。 J-frame,一万个带你出街的理由 强枪三千,为何单爱这一支?J-frame的优点千千万,但选择时时带它出门最重要的原因,归结于其小巧玲珑的体积,几乎适用于任何情况下携带出门。尤其是在条件不允许携带体积较大的枪械时,J-Frame就更加显示出了自己的优势。无论是晨练夜跑,还是逛街买菜,即可以把它装在腹带的枪套里,又可以把它揣在普通休闲服的衣兜里。 家里枪多选择多。平时出门时,腰上挂着的半自动手枪一直在换,但不论腰上挂的是哪一把手枪,我的后备手枪永远都是这把J-Frame左轮。 小而弥坚,大有可为 J-frame个儿虽不大,但战斗力却不小。说我杞人忧天也好,胡思乱想也罢,CCW对我而言绝不仅仅是一张可以带着枪在街上溜达的执照而已,而是让人能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的保命符。路遇突发状况时,身上的半自动手枪或许会突然卡壳不给力,而左轮手枪却永远不会掉链子,可以让你毫无顾忌地连续打出弹仓里所有的子弹。当然,同样是5-6发子弹的微型半自动手枪也可以连续发射,但是其子弹的威力,却远远不及左轮。另外,如果一旦发生近距离缠斗,或是被人打倒在地,左轮手枪的威力就更加显著。我可以直接拿它抵住目标射击,而并不用考虑使用半自动手枪时的一些问题,例如:在抵住目标的时候,半自动手枪很有可能因为上机夹被推后而造成扳机失效,等等。 今天和大家分享了一下我身边常带着的Smith and Wesson J-frame 442-1。作为不收钱的自来水,大力推荐完全源自于个人体验与喜好。就像在之前的文章中所提,CCW用枪琳琅满目,可选择范围很广。至今,我还是会有那种不知道今天出门应该带哪支的选择困难症。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我腰上的第一选择是哪一把,衣服兜里的那把后备枪,一定是这把442-1。 好了,今天的好枪推荐就扯到这里,下回再聊。

在家啪啪啪,也能练出神枪手 — 无弹射击训练指南

春暖花已开,病毒仍未去。 掐指一算,我禁足在家已有数月。遥想那些横枪跃马,来去如风,在靶场玩耍的日子,恍若隔世。轻拭去架子上成排子弹上的灰尘,回忆着火药燃烧后的味道和子弹飞出枪膛那一瞬间的感觉。手痒痒的,心也痒痒的。哎哎哎,先别急着抡起铁锹在自家后院盖靶场!虽然,你我都困于斗室,射击却不是只有在靶场里才能操练提高。只要方法得当,在家里,无“实弹”,一样能提高自己的射击能力。今天,就跟大家唠唠,在家如何啪啪啪大练枪。 上课之前先敲黑板:确保自己周围没有子弹,没有子弹,没有子弹!安全第一! 练习一:空枪射击 射击前请注意,打开枪膛,检查,检查,再检查,千万不要有实弹! 在网上随手一搜“Dry Fire”,便可以看到相关文章无数。“Dry Fire”可不是自己手欠,闲来无事,扣着扳机过干瘾。既然是训练,当然就要目标明确,目的鲜明。拿我来说,一般会在墙上(外墙)为自己寻找或者制造一个目标(钉上一张扑克牌之类的),然后可以从3-5码距离开始训练,渐渐拉远。 Dry Fire的时候切忌操之过急,注意自己的呼吸,注意自己有没有把缺口、准星、目标的三点,连成一线。更要注意的是,在扣下扳机的一瞬间,自己的动作有没有影响到刚刚瞄好的三点一线。 这里有个小小的提示:初学者在瞄准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闭上一只眼睛。如果有可能的话,建议大家尽量尝试睁开双眼进行瞄准。在实战中,闭上一只眼会大幅缩小自己的可视范围,用双眼瞄准能让我们更好地注意到自身周围的风吹草动。开始的时候,也许你会觉得很别扭,但是和很多事情一样,时间久了,也就适应了。而一开始养成了好习惯,日后提高也就更容易。一旦积习难改,日后纠偏所耗费的精力会更大。 练习二:Airsoft射击 Airsoft,可不是奥利匹克运动会上的那种气枪,而是使用6毫米BB弹的气枪,以压缩绿气(green gas)做为传动。最早,airsoft的出现是为一些军迷设计的仿真模型。后来,因为采用了绿气,这些airsoft的仿真枪在控制方面越来越像真枪。不仅有和真枪一样的外观,在运用时还有一定的后坐力。更有甚者,其拆解的过程,也与真枪非常相似。 和Dry fire一样,在使用airsoft气枪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考虑到BB弹的体积和形状,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对自己眼睛的保护。笔者建议训练时戴好防爆眼镜,以防万一。 Airsoft的子弹虽然也有一定的穿透力,但力度远远低于用二氧化碳的气枪。尽管如此,我在这里还是建议训练时找一个厚实一点的纸盒子作为目标,这样可以有效的阻止打出去的BB弹在屋子里乱飞。 由于是模型枪,airsoft的枪型多种多样,几乎涵盖了所有真枪的枪型,不仅手感和真枪一样,还可以使用和真枪一样的配件。每次扣动扳机的时候还有神似真枪的后坐力,又进一步加强了训练的真实感,可以说airsoft是无弹射击训练里不可多得的好伴侣。     关于无弹射击训练,我们今天就先粗浅的聊到这里,咱们今天就此别过啦,下次再聊。

带枪更上一层楼,这些宝贝得入手 — 为CCW锦上添花的实用配件指南

书接上回,配齐了我们聊到的隐蔽式随身携枪(CCW)必备配件,基本上就可以做到轻松舒适带枪出街了。当然,和家防用枪的配件选择一样,除了基本标配,还有各种能进一步提升战力,增加舒适度,为CCW锦上添花的配件。这些宝贝们,能让持枪者,在突发事件中如虎添翼,更有效发挥出枪支的最大威力。今儿,咱就来聊聊“花”,给大家种种“草”。 黑暗中给你不黑暗的眼睛 — 手电 若问我心目中第一要考虑的配件,那非手电莫属。首先,突发事件,多发于月黑风高夜。手电,成就了黑暗之中你的眼。更有甚者,一些高功率的强光手电,除了照明功能之外,还能摧毁目标的视觉。坏人他强任他强,一旦睁不开眼,自然就失去了大部分进攻能力。强光给眼睛造成的暂时性伤害,可以成功地将你和目标之间的距离拉开。生活不是影视剧,并不需要大义凛然上前与坏人拼个你死我活。许多情况下,最优的做法是与坏人拉开距离,使他无法靠近,为自己争取到更多时间和空间而不受伤害。 手电分两种:独立光源和非独立光源。 独立光源指的是独立于枪支的手电。这种手电比较灵活,因为并非每个突发情况都需要拔枪相向。试想,在漆黑的停车场里不小心手滑丢了钥匙,难道还要掏枪寻找么?当然不用,这时有个独立光源手电,直接拿手电出来就ok,也不至于吓到来往路人。 当然,灵活是把双刃剑,独立光源在配枪使用时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其稳定性和非独立光源不可相提并论。而且,危急时分本可以一手持枪,一手打电话报警。当光源需要额外手持的时候,会大大增加报警的难度和速度,让情况变得更为复杂。 非独立光源恰恰相反,它们与佩枪捆绑在一起,使用时更方便单手操作,而且光源指向稳定,永远对着枪口的方向。当然,它的缺点便是失去了独立性,不再是个能单独作业的“手电”了。 无论你选择何种光源的手电,购买时都要注意几点:1)亮度。现在的强光手电照明指数一般用Lumens来表示。数值越高,手电越亮。通常,高于70Lumens就能达到阻碍目标视线的效果。2)光的扩散性。好的手电,在扩散性上要有好的平衡,一方面,光源需要一定的扩散度,从而照明面积更广;但另一方面,光源又不可过度扩散,导致光的强度减弱。3)暂时式开关。有这种设计的手电,只有在使用者按住开关时才会亮。这个功能对配枪使用的手电非常重要,黑暗之中,亮光醒目,如果开关不易,而迫使持枪人长时间开着手电,容易暴露持枪人的位置,而造成不必要的危险。 备胎到老,你更安好 — 后备枪支 业界有句老话:“Two is one, one is none”,说的就是后备枪支的重要性。“枪又不是筷子,还得带一对儿?”肯定有不解者会这么问。是的,一不是江洋大盗,二不是人民警察,你我普通百姓,如果不是为了拗个双枪造型,耍帅拍照,为啥出门要带两把枪呢? 枪和任何机械设备一样,都有耗损,都会出现故障。突发情况下,一旦遭遇故障,排查问题,解决问题,对你我普通人而言并非易事。而在一把枪出现问题时,有另一把立马顶上,才是最安全的应对方案。就算没有故障,危急时刻,后备枪支也给自己提供了更多的火力支援和心理支撑,何乐不为呢? 一般后备枪支都要比正常携带的枪支小一些,子弹容量就会受到影响。而且还要找地方隐藏。所以后备枪支到底带还是不带,还是持枪人自己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要松度不要风度 — 服饰 因为要出街,CCW和穿衣打扮自然也有联系。合适的衣着搭配,可以更好地隐藏随身携带的枪支。据说已经有不少厂商和设计师,开始为CCW设计专用衣着,为持枪者提供更舒适的携带环境,也更方便他们取用枪支。如此这般,就不需要因为带枪的位置不对而别扭整天。 当然,为了CCW,可能需要作出一些时尚上的牺牲。毕竟不是人人都是007,可以西装三件套,掏枪只1秒。例如,夏天带枪,就不适宜穿一些过紧的衣服,冬天带枪,则不适宜过于厚重多层的衣服,不利于上肢灵活。所以,也许本来是时尚,时尚,最时尚的你,可能会因为需要CCW而告别自己潮人的称号。 说了这么多,祝大家CCW猛如虎,让这些配件让您如虎添翼,按上小翅膀自由飞。关于CCW的话题就暂先到这里,下一回,我们聊聊枪支设计里的那一朵奇葩。

带枪要酷帅,还得买买买 — CCW必备配件种草指南

隐蔽式枪支携带(CCW),望文生义,拢共分三步,把手枪拿起来,把手枪别腰上,把手放下。似乎只要如此,便万事大吉。事实上,非也非也。CCW除了要根据自身情况选定合适的枪,配件选择也不可小视。合适的配件,不仅能大大增加持枪的安全性与舒适度,更能更好地隐藏枪支。毕竟,CCW,C字当头 — Concealed,隐蔽是奥义。持有武器而不被发现,不仅可以在与常人交往时更轻松愉快,还能在应对坏人时出其不意地占领先机,更有效地自我防卫。今儿,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带枪出街时必不可少的配件。 腰带 腰带,可能是最被带枪新人忽视的一个配件。谁还没个腰带呢?是的,长的短的、粗的细的、皮的布的,你的衣柜里绝不可能只有一条腰带。但无论你拥有的是千金难求的爱马仕,还是平价量大的沃尔玛,普通的时装腰带往往并不适合带枪。 普通腰带的目的通常只有一个:跑走蹲跳,裤子不掉。由于缺乏特殊加固,时装皮带们大多抓不紧枪,甚至因为无法承载枪的重量而在使用时断裂。 与之相对的是CCW专用腰带,拿起的直观感受就是比时装腰带更为结实,而不那么柔软。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更好地支撑枪极其配件。试想,一把装满子弹的枪,一两个备用弹匣,重量远远超出了手机、钥匙、和时髦的汉显BB机(俺就是90后,不服来咬)。如果没有特殊加固,不仅会因为多余的移动造成携带者的不适,还会因为质地过软而阻碍携带者拔枪动作的稳定性。 综上,只有选对腰带,才能为CCW打下好基础。 枪套 枪套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好刀要好鞘,好枪配好套,除非你想扮演李向阳(俺就是90后,不服来咬),带枪出街一定要有靠谱的枪套。市面上常见的枪套多由以下几种材料制成:皮革,Kydex(一种耐磨性极高的塑料),皮料和Kydex的混合材料,以及布料。 各种材料,各有千秋。 皮制枪套,走的是传统经典路线,价格上往往比其他材料更高。买回家以后,枪和枪套需要一段磨合时间,才能更好为使用者服务。就像玉石古玩会在长时间的把玩中长出包浆一样,皮制枪套越用越会与枪亲密无间,到最后就如同量身定制一般,非常合身。 Kydex的枪套,又是另一种风情。由于Kydex枪套都是按模具加热按压生产出来的,所以不似皮制枪套需要磨合期。买来即合身,马上就能用。若说缺点,Kydex枪套在拔枪和收枪的过程中的声响比皮质枪套更大。但考虑到Kydex的可塑性强,做工又相对简单,在价格上优势较大,所以相较于传统的皮质枪套更加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 选皮制的也好,Kydex的也罢,购买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枪套一定要保护好扳机(全部盖住,但是不干扰),如若不然,可能有走火的危险;2)无论哪种材料,枪套都要够坚韧,可以让你单手收枪进套里。如此便不会由于拔枪收枪不够利索而带来不必要的危险;3)枪套要尽可能让枪更贴近身体。这样,不仅更为隐蔽,而且更为舒适。 弹匣套 带枪不带空,弹药也随身。所以,弹匣套,同样必不可少。和枪套一样,弹匣套也有各种质地,可以根据自身喜好购买。除此之外,弹匣套根据装弹多少,一般分为双弹匣套和单弹匣套。当然,市面上也有较为夸张的可以装三、四个弹匣的弹匣套。弹匣套构造相对简单,功能单一,只要可以牢牢抓住弹匣,不妨碍取出子弹,我个人认为就ok。 今天,大致唠了唠隐蔽携带枪支时必不可少的配件。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意见,真正携带时,鞋舒不舒服得问脚。哪个腰带舒服,哪个枪套好用,并没有统一的答案。谨在此衷心祝愿各位看官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TA。 本期如愿扯完,下期跟大家聊聊CCW时锦上添花的配件。欢迎期待,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