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过前浪,我便成王 – 品评那些试图取代Glock17的手枪们

Glock 17问世以来,除了最早被短暂质疑过“塑料枪,搞笑呢”,那风光程度,一时无两,堪称手枪界“顶流”。在各个细分市场都表现抢眼。不仅被不下四五十个国家选为军警单位的制式手枪或备用武器,亦在民用市场被广泛用于运动射击和单兵防卫。

这一下把波澜不惊的小型武器制造业搅浑了。许多厂商虽然不愿被扣上“模仿跟风”,“步人后尘”的帽子,但是更不甘心让Glock独霸市场。为了对抗Glock的“First mover advantage”,抢占有限的市场份额,一场多快好省,超格赶洛的运动在业界悄悄开展了起来。枪厂们纷纷投入了“Glock killer”的研发设计中。咱今天就来品评一下几款为了取代Glock而诞生的手枪。

特别声明:因为Glock是Stricker Fire,为了方便比较,以下选出的手枪,均为Striker Fire。

Smith & Wesson Sigma – 抄作业都没抄对

Smith and wesson 1942 victory revolver PR ads

19世纪末,双动左轮手枪进入美国警用市场,Smith & Wesson一跃成为默认的行业老大。

二战结束后,半自动手枪崛起,瘦骆驼Smith & Wesson仍在美国警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代初,Glock进入美国市场时,Smith & Wesson还毫无危机意识地躺在功劳簿上。比起Smith & Wesson当时的手枪设计,Glock优点无数:容弹量高,自重轻,可靠性强,零件简单,警署枪械师的训练期短等等。

这个“外来的和尚”,不动声色地蚕食着Smith & Wesson在警用枪支中的份额。到Smith & Wesson发现时,为时已晚。在放任Glock对自己原有市场侵略了十多年以后,Smith & Wesson作为一个仍笃信“金属才是枪的灵魂”的企业,终于在强大的市场压力下推出了一款“塑料枪”——Sigma系列。

Smith and Wesson Sigma

或许是因为昔日老大哥心态崩了,求成心切,早期的Sigma手枪大量仿制了Glock的内部结构。甚至有传说,Glock的套筒可以与Sigma的对换。结果就是Glock一纸诉状告了Smith & Wesson侵权。

1997年Smith & Wesson与Glock庭外和解,并被迫大幅改变了Sigma系列的内部结构。这次交锋,让一个世纪以来都是警用手枪领头羊的Smith & Wesson威严扫地,不仅没得着利润,还搭上了名声。

可怜Sigma系列,也算出身名门,又在被告席上赚了一把曝光量,却在市场上毫无水花。究其原因,就是只抄了Glock的壳,却没有或不愿学习Glock真正的优点。只

要拿起Sigma就可以感觉到Smith & Wesson对Striker Fire是多么不屑一顾,扳机重量几乎和传统左轮手枪差不多。虽然改换了材料,但手枪的身躯依然肥大臃肿,不能与Glock的轻便比肩。再加上第三方配件远没有Glock那么丰富。所以,就算是地区销售经理说破了嘴,跑断了腿,也没能挽回已经失去的警用手枪市场。

更悲剧的是,Sigma作为一心瞄着警用市场的手枪,对民用市场本该吸引力很大。但却也因为无法收回失地声誉下滑,而被民用市场嗤之以鼻。

后来Sigma层多次试图转型,但均未成功。至今,Sigma的转型产品仍未停产,但是唯一的买点只有价格低廉而已。我想,对Smith & Wesson来说,Sigma系列应该既是大污点,也是意难平,还是一块丢不掉的鸡肋吧。

M&P系列——痛定思痛,收复旧山河

Sigma惨败后,Smith & Wesson卧薪尝胆的故事开始了。在十年间,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潜心实验新手枪。据说,在设计开始前,就广泛深入各类用户群体,展开调研工作。2004年,Smith & Wesson推出了又一款“塑料手枪”——M&P。

不同于Sigma系列,M&P从头到脚都是Smith & Wesson独立设计完成的。M&P不仅甩脱了Sigma系列的臃肿设计,扳机的重量也大大减小(29牛顿)。由于在调查中发现,“手枪式握把”的大小会极大影响使用体验,而且这问题在军警系统逐渐吸收更多女性后愈发明显,M&P特意设计了让使用者自行调整的握把。M&P还有步骤更加清晰的拆解方式。其可靠性也完全不输Glock。

当年,正好还赶上了在业内臭名昭彰的“Assault Weapon Ban” (1994年由克林顿签署)结束,M&P的盒子里带着的是没有强制阉割成10发子弹的原装弹匣。

至此,Smith & Wesson用于夺回警用手枪市场的“三千越甲”练成了。

如今M&P和Glock在美国警用手枪市场里分庭抗礼。当然,若是Smith & Wesson早早重视那“外来的和尚”,也不至于因为保守理念而失去半壁江山。

HK VP9——踩点错误,只犯一次

HK VP70M

HK,堪称塑料枪中的帕潘。

谁是帕潘?据说是有史可考的发明蒸汽机的第一人。是的,你只认识瓦特。

HK VP70 

从某种意义来说,HK和帕潘一样冤。用工程塑料(Polymer)为主料来设计枪支的第一厂,不是Glock,而是HK。早在1970年,HK就已经设计生产了由工程塑料为主材料的VP70。可惜,对于普通消费者,HK一向保持着“you suck, we hate you”的企业理念,而也因此一手好牌打烂,失去了在民用市场独占鳌头的机会。

HK向来只追国防订单,对民用,甚至警用一直有一种“杀鸡不用我这大牛刀”的傲慢。VP70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超大的体积,就很不便于日常携带使用。特意加上的能靠配件安装将手枪改为机关枪的特性(VP70M),却由于过分重视改成机关枪后的实用性,将机关枪重量加大到几乎重到让人发指。再加上“就不进口,气死你”的常规操作,让VP70丧失了作为跨时代第一塑料枪的机会,拱手把市场让给了后发制人的Glock。

好在经过多年的成长进步(主要是挣不着啥钱,再加上丢了几个美国国防部的合同),HK终于低头正视自己多年来对民用市场不屑一顾的错误,在2014年推出了面向大众也适合大众的VP9系列手枪。

HK VP9 和 HK VP9 B

VP9继承了HK P30系列可以自行调整的握把和纤瘦的弹匣。每把手枪配有各种尺寸的面板,以确保最终用户几乎可以让这支枪适合任何手的尺寸。最值得一提的,是扳机,一改VP70重到让人怀疑人生的扳机重量,而仅有24牛顿,低于Glock和同类手枪。而且,VP9还改掉了多数Striker fire 手枪的通病 — 扳机有弹性,先轻后重,击发点不精确,不干净, 不清脆。据说,HK公司专门请了专业射击运动员做顾问,设计了阻力始终一致(consistent),击发时干净清脆(clean and crispy break),复位迅速有力的扳机。

虽然,VP9在美国市场并不如在欧洲那样成功,并没有成为所谓的“Glock Killer”。但起码也收获了一群粉丝,并为HK striker fire手枪正了名,有了能与诸多同类手枪一较高下的资本。

Sig P320 — 一把等于n把的后浪来了

上世纪80年代,风评尚佳的Sig P226,因为价格原因惜败于Beretta 92F,Sig可谓对与美国制式手枪合同失之交臂有着切肤之痛。之后许多年,Sig在警用市场多次向Glock发起挑战,却屡屡挫败。

可Sig不抛弃,不放弃,在2014年的shot show上推出了P320系列手枪。

P320不同于其他“塑料手枪”的最大优点,便是它是真·模块化设计。P320真正被ATF认定为必须带有序号的“手枪”,只是处于模块式设计中心的框架而已。枪主可以将带有枪号的扳机组件安装在Sig提供的四种不同大小的套筒座上,从而将枪械转换成不同的口径或者尺寸,而在美国这些零件由于不算作枪所以不需要注册。所以,不仅使用者可以自由组合上下机匣,而且第三方制造商也可以为P320设计上下机匣。

P320推出市场后,正值美国国防部提交更换制式手枪的提案,CZ,Glock,Beretta,Ruger,FN,STI,Kriss Vector,Sig等大厂都提交了设计。得票最高的两个设计是Sig P320和Glock 19X,两把枪在各项指标里均是势均力敌。2017年1月19日,美国国防部正式与Sig签署了价值五一八千万美金的合约。Sig终于一雪前耻,成为了第一个在制式手枪合同上打败了Glock的公司。装备美军的SIG P320有标准型和紧凑型两种,分别命名为M17和M18,前者装备陆军,后者装备了海空军和海军陆战队。

Glock事后并不服气,甚至提出了让国防部重新考虑的要求。但是国防部仍然坚持选择Sig作为新一代美军的制式手枪。最重要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其模式化的设计,军队可以按需求选择装配不同的口径和尺寸。而对于普通人而言,买一把等于好几把的设定,也非常实用。

Full size P320 drop test

M18 drop test

当然,P320成功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早在2016年的时侯,就有人发现在自由落体实验的时候如果套筒尾部先着地,P320就有很大可能会因为震动而导致在没有扣动扳机的情况下开枪。连二战时候的1911都不会出的问题,居然出现在了Sig品牌的枪上。

而且一时间很多人走纷纷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但是为了不干扰国防部的合同,Sig居然拒绝了对市面上的P320进行召回。只是放出话来:只要你把枪寄回去,就给你修好。如此而已。这也许就是Glock为什么对国防部的合同有异议的另外一个原因。对于一直不太对Sig感冒的我来说,只能用一句军队里的老话来提醒所有佩戴M17/M18的士兵们:Never forget, your sidearm is build by the lowest bidder。

只有打败第一,才能成为第一。多少年来,奔着Glock去的枪不计其数,各有优劣。

P320的成功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但想真正动摇Glock在手枪届霸主地位,也并非一日可成。

后来诸君多努力,敢把皇帝拉下马。

有洞就钻,有坑就绕 — 盘点那些专为钻美国枪法空子的设计

在美国,与长枪短炮打交道,虽然有宪法第二修正案护航,可从联邦到地方,各种限制枪支的法律五花八门。乃至美国最高法院都受理过不下十次直接影响到宪法第二修正案的案件。

以NFA(National Firearms Act)为例,今天的NFA,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法条,而是经过多次修订补充的法条系列。这个不断扩充的法律,限制着平民可购买持有的枪械种类,也针对某些武器买卖加以特殊征税。

NFA商品购买时的特种印花税样本

NFA改变了之前法律简单的“长枪”/“短枪”的分类,将其细化,增加了

  • SBS(Short Barrel Shotgun)短管散弹枪;
  • SBR(Short Barrel Rifles)短管步枪;
  • AOW(Any Other Weapons)其他武器;
  • DD(Destructive Device)破坏型武器;
  • Silencer 消音器;以及
  • Machine gun 机关枪的概念

以上被统称为Title II的枪支,受到NFA更严格规定的限制。

然而,所谓有“压迫”就有“反抗”,上有政策的时候,下自然会有对策。武器设计商们,为了绕开这些法律规定,开发了不少有趣的设计。今天,就来说说这个。

我是谁?我在哪? — The Reformation 

虽然为绕开枪法专门设计的配件数不胜数,但单单只为绕开枪法的枪支设计却不多见。Franklin armory的Reformation可以算上一支。它的出现,是对NFA的武器分类规定的当头一击,完美抓到了立法者的逻辑漏洞。ATF的官员们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将它放到哪个分类里。

它既不是“手枪”,因为可以有枪托;它也不是步枪/SBR,因为步枪要有螺旋膛线,而Reformation没有;它似乎不是霰弹枪,因为并不能使用散弹;它更不是AOW,因为总长度长于26.5英寸。

图(2019年12月19日的ATF公开信)

最终的结果是ATF不得不把Reformation归到蝎子拉屎独一份的GCA/SBS(Gun Control Act/Short Barrel Shotgun)分类中。而由于没有任何现行法规执导如何过户GCA/SBS,Franklin Armory不得不暂时停止生产Reformation。

来也啪啪,去也啪啪 — The Binary Trigger

据1986年生效的National Firearms Owner Protection Act规定,平民不可拥有当年也就是1986年以后出厂的机关枪。自此,民间机枪爱好者的梦碎了。直到Franklin Armory又一次天才地走到了法律条文的缝里。

按ATF的法律解释,机关枪的定义为:一次扣动扳机时,枪放出超过一发子弹的枪。定义只说了扣动,而并没有提到扳机扣动后的归位动作。Franklin Armory就利用了这一点,制造了在扣动和释放扳机时都可以放出子弹的Binary Trigger(双向扳机)。

当然,即使有了Binary Tigger,也不如一按就突突突的真·机关枪那么过瘾,那么方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天才的小设计,还是让普通百姓枪友离拥有机关枪又进了一步。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像步枪一样 — Pistol Stabilizer / Pistol Brace

众所周知,因为使用方式不同,即使一样的枪管长度,步枪子弹的力量和杀伤力也要比手枪子弹要大得多。在紧急情况下,步枪无论在稳定性,火力,子弹容量,等多方面都远远高于手枪。而手枪唯一优点只有灵活性。 即使市场上早就有AR/AK同样设计的手枪系列,但是一直乏人问津。因为缺少了枪托,使用时很难像一般的步枪或者卡宾枪那样在身体上找到舒适的位置作为固定点。而这样,大大影响了射击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直到一位退伍军人为残障人士设计了可以把手枪套在手臂上的Pistol Brace(手枪撑)。经过ATF几轮的解释,最终认定,即使用手枪撑后抵住肩膀射击,也并没有改变枪支设计,即这个配件不改变手枪的属性。这样,步枪的稳定性有了,而枪却还是手枪,不会被归为SBR而受到更多限制。于是,手枪撑们成了现在手枪配件中,最热门的一种。各色Rifle Caliber Pistol(RCP)也成了抢手货,尤其是AR/AK手枪,一时间炙手可热。

图 SB-Tactical发售的AR pistol brace

补充一句:Pistol Brace属于配件,买卖和使用虽然完全合法,但是动机很重要。如果单纯为绕过NFA规定,在不注册的情况下使用SBR,属于违法行为。

固定,也能快得飞起 — 为加州法律而生的弹匣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长期由民主党控制的加州,历来以控枪严格著名。自九十年代以来,民主党通过由其掌控的立法机构对宪法第二修正案发起了一次又一次进攻。其中包括,以检测为由来限制州内销售的枪支,并禁止了很多正规品牌在州内售卖。近些年,新出台的法律竟然要求所有的半自动步枪要有固定弹匣。更有甚者,在换弹匣时,要求上下机匣要分开。

加州合法的弹匣换法——上下机匣必须分开

为此,Juggernaut Tactical设计了一系列产品,降低持枪者在合规情况下换弹匣的难度。举例来说,Hellfighter就能让人只用一个手部动作就打开上下机匣进行换弹。即使是被迫装上固定弹匣的AR系列,换弹匣的速度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在美国,拥枪与禁枪的意识形态斗争,还会长久地继续下去。禁枪者们的行为,在拥枪爱枪的人们眼中,无异于试图瓦解宪法第二修正案所保护的公民权利。这种缠斗,最有效直接的战场,当然是在投票箱前。但如果各种以减少枪支暴力为名,却并不真正解决问题的拍脑袋法律继续出现,相信各种绕开法律限制的设计还会层出不穷。

当然,作为枪械爱好者的我,真心希望有设计师们能不需要再费心设计这些产品,而使用者都能安全合法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枪支,不需要再用到这些产品。

别信神剧,信实际 — 那些关于枪的迷思

在笔者开店卖枪的日子里,生意有好坏,利润有高低,法规有松严,顾客更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这其中,亘古不变的常量是某些关于枪械活灵活现的都市传说。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些神话般的用枪误区与其背后的真相事实吧。

误区一:手握霰弹枪一支,闭眼不瞄也克敌

霰弹枪的威力,在整个枪支零售业传得最为神乎其神。这种都市传说的模板展开是这样的:月黑风高,坏人入户。刚从睡梦中惊醒的主人,慌乱中抓起霰弹枪,在双眼尚未完全睁开,双腿尚未完全直立的情况下,把枪口大概指向目标的方向,啪啪啪啪,仍然稳准狠地击中了目标。

先不论所谓“枪口大概指向目标的方向”能击中目标的概率究竟多高,也不考虑由于不瞄准造成误伤而带来的法律责任问题,单从技术层面来讲,即使距离很近,只要不瞄准,再好的散弹枪也可能miss目标。

的确,霰弹枪的子弹是多弹丸设计,提升了击中目标的概率。但是,弹丸在离开发射后5-7码外才开始散开。用于家防的紧急情况,持枪人与目标大多距离较近,省略瞄准动作看个大概就胡乱开枪,并不是非常明智的做法。虽然仍有乱枪打退豺狼虎豹的可能,但只要条件允许,瞄准一下,一招制敌,对己方的人身财产安全伤害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

误区二:按上激光瞄准器,人人都是神枪手

要知道,普通的枪械激光瞄准器,可不是巡航导弹上的精确制导系统,而只是特制的带有激光发射器的手柄而已。要达到提高准确度的效果,需要在使用前进行准确度调配。这种调配,需要使用者设置某个特定的距离,就像为相机调整焦距一样。换句话说,如果调配后的准确度距离是7码,那么只有在7码的距离内可以做到所谓“指哪儿打哪儿”;而当距离大于或小于7码的距离,激光瞄准就成了激光瞄不准,如同相机镜头失焦一般。

在突发情况下,又有谁能不差分毫地判断出自己与目标的距离呢?所以,激光瞄准器在家防情况中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大家切不可太依赖于它,结果用时事与愿违,反而搞得手忙脚乱,得不偿失。

误区三:在美国,枪店犹如菜市场,给钱拿枪如买菜

好莱坞电影和美剧观众容易产生一个错觉:无论在美国的什么地方,挥一挥手里的钱,街角就会出现一个如同NPC的大肚子大爷,随时能卖给你你想要的枪。

其实不然。即使在有宪法第二修正案保护人民群众拥有武器权力的美国,私人枪支买卖,一样受到相当严格的控制。卖家必须要持有美国联邦政府签发的许可证才能在境内贩卖枪支。而这,也只是第一步而已。通常,卖家所在的州,县,市还会有进一步关于枪支买卖的规定,诸如对武器零售店地点的限制,以及不同的税收方式等等。

与此同时,买家受到的限制也不少。例如联邦法律规定,21岁以下,18岁以上的买家只可以购买长枪。而任何人购买枪支时都要经过联邦调查局的背景调查。没有接到联邦调查局的许可,压根无法进行枪支过户。点此查看最新版背景调查4473表格的填写指南。

至于在枪展上买枪,买卖双方也一样受制于联邦和地方的法律约束。因此,所谓的“买枪堪比买白菜”,纯粹就是无稽之谈。

误区四:兵器谱上的“十大名枪”

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咱中国人自古热衷制造排行榜论个高低上下。从一吕二赵三典韦,梁山英雄排座次,到四大美女/三大战役/十大网红打卡地…同样,网络上不乏好事者热衷写一些所谓“10大名枪”之类的文章。每每看到这种题目,总是不禁暗自摇头,就像看到了五大菜刀,八大扳手一样。

枪,和任何工具一样,是为帮助人类较快较好完成特定工作而设计制造的。随着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向前,枪支的制造工艺自然会随之进步。试想一战时,谁会想到100年以后,奥地利会和比利时一样在武器设计上有长足的发展?今年杂志上的“名枪”,明年极有可能被革新的设计超越,而变得不值一提。

枪迷心中的经典枪款自然存在,但若要在战力上比个高低,首先得看使用场景,其次,那一定是后浪狠狠拍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误区五:XX型枪精确低,打偏赖它不赖我

在市面上关于武器装备好坏的排行中,有些枪型常常会被扣上“精确度低”的帽子,成为打不准的背锅侠。其实,影响枪支射击精度的因素非常之多。例如:枪口有无损伤,枪管里的膛线有无受损伤,前后准星调整有无错误,子弹与枪是否匹配,等等。

除了列出的种种例子,最能影响到射击精度的,还是使用者本人。在瞄准时,缺口,准星和目标的位置是否正确?扣动扳机时有没有注意自己的呼吸节奏,手有没有多余的抖动?有没有提前因为后坐力而让身体有多余的一些动作?这些人为操作才是影响是否能打准的决定性因素。

在业余射击的维度上,只因为枪型设计从而使得射击失去精度的情况,就我个人的经验,还从未遇到过。

误区六:只要有了枪,不外穿红内裤我也是超人

这常常发生在初次买枪的客人们身上。把枪拿回家以后,顿觉安全感无限上升,魑魅魍魉勿进,若是那敌人来了,迎接他的是神勇的我,和我刚买的无敌枪。但事实上,无论多厉害的武器,在危急时刻能发挥多大作用,取决于使用者对武器运用的熟练程度。若是没有充分的知识和训练,在惊慌失措中匆忙举枪,极有可能适得其反。

第一次用枪的人,受枪战电影和射击游戏的“毒害”越深,跪得就越快。自以为靠着多年游戏看片而来的硬核知识,怎么也能保九争十,挤惊全场。什么?你说要含胸驼背身体前倾?我凭啥用这么猥琐的姿势,我要像电影里的男神们,这样

或是这样

结果就是注意力没用在手腕和手臂上,顿时被后坐力打败,而偏到了隔壁靶上。即使姿势得当,上肢力量惊人,压得住和压的稳也有很大举例。毕竟平时也没有任何健身项目是能让人锻炼食指平伸时,其他四指的握力的。结果就是,就算是位套马的糙汉,也常常打完一个弹匣就精疲力竭。电影里主角一人突突全场,从手枪长枪换到加农炮。。。那真的是。。。电影啊。

所以,勤于练习,才有可能变成超人。

误区七:手枪vs小刀,降维打击有木有

美国有句话:Don’t bring a knife to a gun fight. 歌词大意就是不要带着刀去打枪战。乍一听,好有道理。但实际上,在两到六米之内的近距离肉搏中,刀的速度和破坏力,远远大于枪。这种经验主要是美国警察总结出来的。六米之内,警察从发现目标,拔枪,瞄准,射击的整个过程远远慢于持刀歹徒突然袭击时靠近目标的速度。

就像上文所述,枪只是工具而已,正确的使用时间和方法才能保证工具在我们手上发挥最大的效率。所以盲目的认为枪是武器工具进化的产物,所以比刀更要实用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说法。

误区七:狙击枪的瞄准镜,就像偷窥狂的望远镜

这一大迷思也源自于影视作品渲染。各色电影电视里的狙击桥段,瞄准镜倍率大多无限大,让sniper们将目标的一颦一笑一举手,尽收眼底。然而,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存在。任何枪械上使用的光学瞄具都有大小限制。这就决定了光学瞄具的视野范围,在倍率如此大的情况下,会导致射手对目标周围环境一无所知。一旦目标左手右手一个大型慢动作,直接出框,射手根本来不及反应,重新锁定目标。

这里得夸一下《拆弹部队》的处理,影片中美军EOD拿了英国人的狙击枪和基地组织互抽那一段就比较写实。从己方sniper视角根本无法看清敌方sniper的音容笑貌,只见半截尸体挂于窗外。

误区八:手枪的消音器,就像遥控器上的静音按钮

007可能是最喜欢用消音器的银幕英雄了吧?许多电影,尤其是早期电影,常常夸大消音器的作用,就算不把装备了消音器的枪的声音处理为零,也会表现成一种轻柔的“啾啾”声。如果,现实中真的有这么神奇的消音器,我吃土攒钱也要买买买。

事实上,消音器的真正作用只是减弱火药在推动子弹头时发出的爆炸声而已 。一般来说,消音器只能将开枪的爆炸声减弱14.3-43分贝而已。

举例:一把.45口径的手枪,没有消音器,音量为160-179分贝。而装了消音器以后,声音最小也可以达到135分贝。135分贝的概念是什么呢?手提钻钻动水泥地的声音为120分贝。

所以,可想而知,消音器只是略微减少音量保护耳膜而已,而并不可能做到完全消除声音。

误区九:视力好才能打得准

这点无需过多解释,想想奥运射击选手有多少眼镜党,你就明白了。打枪不是开飞机,全身体感,比视力更重要。

拉扯一大篇,核心永不变:懂枪,练枪,才能真正用好枪。多学习跟枪械有关的知识,清除脑中的错误信息。多多练习如何托枪,如何瞄准,充分熟悉枪的后坐力。除此之外,还要了解日常保养和常见故障排除,才能在每一次实操中从容应对,处乱不惊。

后事如何,下回分解。

大道至简,好刀至精– 折刀标杆Sebenza

兵器领域,历来遍地开花,门派众多,鲜少出现标志性、标准化的设计。

直至今日,称得上引领一代风潮的标志性武器,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在“长枪界”,AK系列,包括47和74及衍生产品应该算一支。毕竟AK系列在世界轻型武器中是当仁不让的龙头老大。其次,便是“手枪界”Glock系列。可以说没有Glock,就没有二战后现代手枪的迭代发展。它无论在制造材料,还是设计理念上,都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那么,在折刀界,有没有类似宝刀屠龙,能号令群雄的标志性产品呢?

有,就是它 — 朴实无华的外表下,做工之精细,用登峰造极来形容并不夸张 — 克里斯里夫(Chris Reeve)旗下的折刀之神Sebenza。

很难想象在现今这种以迎合消费者猎奇性消费的市场里,仍有一个工具制造商不忘初心,坚持做着自己的设计。而且,这一坚持,便是30年。

Sebenza诞生于1996年,光看“年龄”,似乎比一众历史悠久的“名刀”逊色不少。但是,克里斯里夫为Sebenza加上了划时代的RIL(Reeve Integral Lock)设计。这,就是现在折刀上最流行的框架锁(frame lock)。框架锁的出现,第一次让折刀设计者们看到了一个既能让持刀人轻松单手操作,又坚固耐用到可以与直刀媲美的闭锁设计。

Sebenza的做工精细在业界有口皆碑。每一个摸过Sebenza的人都能直观感受到克里斯里夫对制造尺度的严格要求。业内甚至有夸张的传闻,说他家对刀具生产的精确度要求超过飞机制造商生产飞机时的标准。其锱铢必较的匠人传统,可见一斑。

从1996年投产至今,Sebenza的刀柄一直采用钛合金为材料,刀刃的材料却换了4次。从最初的ATS-34,BG-42,到S30V,直至最新一代的S35VN,每种钢材都秉持着耐用、易打理的属性。

下图便是2019年Sebenza 21的右手基本款。

首先就手感来说,整个折刀攥在手里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4.7盎司的体重,长时间“带刀”也不会累,不至于像某些过于“肥胖”的折刀,随身携带时总让我觉得自己兜里揣了块儿板儿砖负重前行。刀柄,钛合金打磨非常细致,有棱角的地方可以清楚看到为了手持舒适而做的过渡性切割处理。要知道,如果不戴手套使用没有过渡性切割处理的折刀,不仅在用力握刀时各种不得劲儿,甚至可能会受伤。本人就不幸有过多次被刀柄滑伤的经历。

刀身,长3.625英寸。这种不到4英寸的“小身材”,让人即使在大庭广众使用,也不会招致异样的眼光。刀背,有被仔细打磨过的痕迹。轻轻抚摸时,那细腻的手感不逊于我老婆使用的护肤肥皂。

当然,Sebenza最让人不能不提的,还是其刀身关闭和伸展时的触感。有人把Sebenza刀刃在垫圈上滑动的感觉比做银行保险库大门开启时的感觉,也有人将其形容成两块紧贴在一起的玻璃互相摩擦的感觉。而我却认为,这似乎更像粘了滑石粉的手,摸在漆盒上的那种感觉。全过程异常顺滑。那刀刃复位的一声“叮”,和刀刃展开时框架锁入位时的一声“哒”,引起了处女座强迫症的我的嫉妒舒适。这或许也是我经常把Sebenza拿在手上把玩的原因。

许多刀具制造商最不喜欢的一件事便是买家自行拆解折刀。而克里斯里夫却对此毫无畏惧。Sebenza的原厂盒中都附有一支六角扳手,方便买家拆刀和维护。更有别于其他厂家 – “一旦拆开,概不负责”的售后原则,就算买家把Sebenza能拆开的地方全数拆开,克里斯里夫依然提供永久质量保证。

是的,Sebenza和史密斯的左轮枪,柯尔特的1911一样,都有终生质保,这更充分说明了克里斯里夫对产品的自信。

Sebenza虽不华丽,也不时髦,或许还有一丝丝不起眼。但只要你把它拿在手里,你就能感受到这平淡平凡外表下的精益求精。

Sebenza的价格不菲,也肯定不适合所有人。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位置在现今所有的定制刀具里是不可替代的。

最后说一句,如果有兴趣,可以试试直接从克里斯里夫的网站上定制属于你自己的Sebenza,也不用担心Sebenza那让人略微肉疼的售价。因为下了订单以后,需要排队等待一年才会拿到,也直到那时才会扣钱。诸君多努力,有一年的时间搬砖吃土攒钱哟!

新版ATF4473表格详细填写指南,填不对可不能买枪啦

每隔一段时间,隶属于美国国土安全局系统的联邦酒精,烟草,武器和把炸物管理局(ATF)就会根据最新的联邦法律条文修改联邦武器交易记录表格,也就是我们在枪店里买枪过户时需要填写的ATF Form 4473。之所以强调过户,而不是买卖,是因为4473只是对个人或非Federal Firearms License (FFL) 持有者的审查表格。咱平时在网上下单买枪的时候,因为网上的卖家要把枪寄到买家所在地的FFL进行过户手续,所以下单时并不需要填写4473,而买家在FFL过户时才需要填写4473。

2020年5月,ATF颁布了最新一次改动过的4473表格,并宣布自2020年11月起,所有的FFL持有者在与个人交易时必须使用最新版本的表格。

本着对新老购枪者负责任的态度,我下载了最新版的4473表格,乍一看,改动不小。今天就来认真地为大家逐步解析如何填写这份表格,帮助大家更轻松顺利地把心仪的枪带回家。

正文之前,特此声明:1)本人虽曾经持有FFL,但在写这篇文章时并没有有效的FFL; 2)本人不是律师,以下观点均来自于多年从业经验,并非专业的法律意见; 3) 如在填写时有问题,需以FFL持有者和当地法律为准,本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4473表格,是为了帮助FFL持有者和联邦政府甄别买家是否可以合法持有枪支而订制的问卷表格。所以先在此敲敲黑板:这是一份联邦文件,如在填写时故意隐瞒、捏造不实信息,是触犯美国联邦法律的行为。依法最高可判处20年监禁,以及一百万美元的罚款。

这份表格虽然可以在ATF的官方网站上搜寻到,但联邦法律规定,4473表格只有在交易时现场填写才算有效,否则视为无效。所以,购枪之前可以上网浏览一下内容以作准备,但正式填写还需等到过户时再说。

新版4473的买家信息从Section B开始,Section A涉及被过户武器的基本资料,由FFL填写,不需要作为买家的我们操心。

买家需要填写的部分,由第9题开始至第23题。绝大部分问题基本上是简单的Yes/No是非题。没有开放性答题,无需即兴创作小作文,所以只要参考本文,按照真实情况作答即可,不用提前复习三年高考五年模拟。

下面开始逐题讲解:

Copyright William Duffer Photography

9. 过户者/买家的全名

此问项有Last Name(姓),First Name(名)和中名(Middle Name)三个填充项。姓名自然无需解释,华人鲜有中名,所以,如果没有,请在“中名”一格按ATF的要求要以“NMN”(表示No Middle Name)来代替。

10. 现今住址

此问项有号码和街区(Number and Street Address),城市(City),州(state),邮编(Zip Code),县/教区/自制镇(County/ Parish/ Borough)五个填充项。需要注意的是,FFL会要求买家出示身份证,以确认买家住址。如果身份证上没有地址而是邮政信箱号码,FFL会要求买家提供其他政府记录文件来确认买家住址。若是没有,FFL则不能办理过户手续。由于各州法律对辅助材料的要求不同,如有上述情况,建议您事先与枪店联系,搞清楚应该携带哪些材料,省得白跑一趟。

此外,联邦法律规定:除长枪以外,非本州居民不可以过户其他种类的武器。这种情况多发生于住在多州交界处或在多州均有置业的人们。例如:在A州B州都有房产的老王,持有A州身份证,却在B州的枪店里看上了一把心仪已久的限量版手枪。此时,即使老王是B州州长的七舅老爷,也不可能当天就过户那把手枪,只能老老实实的等着B州的FFL把枪寄给A州的FFL,才能办理过户手续。这里多说一句,即使是长枪,FFL也有可能拒绝外州居民在本州进行过户,因为过户时FFL要受其所在州及外州居民所属州的双重限制。

11.出生地

此问项有两个填充项,美国城市和州(U.S. City and State)或者外国(Foreign Country),如果出生在美国,那么就填写城市和州一栏,而外国一栏可以只填写国名。

12.身高

美国身高采用英制。不知道的朋友,打开google,一秒换算就可以了

13.体重

和12题一样,请将公斤换算成磅。

14.性别

最新版4473上除了男(Male)、女(Female)选项外,还包括了不确定(Non-Binary)

15.生日

自己的生日应该不会有人填错吧?

16.社会安全号

这个不是必填项。虽说填写社安号有助于防止审核时因重名造成的错误,但华人的名字重名率不高。再加上近来偷取个人信息的案件时有发生,个人认为,填写社安号的实质意义并不大。

17.特殊个人编号

与社安号不同,特殊个人编号(Unique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Number简称UPIN)是个人向FBI的实时犯罪记录背景查询系统NICS(National Instant Criminal Background Check System)申请的编号。再拿隔壁老王举例,老王名叫王长海,奉公守法,老实做人,没有犯罪记录。但是,在同州还有一个王长海,无恶不作,鱼肉乡里,多次因涉嫌刑事犯罪被扭送司法机关。因为老王与恶霸重名,又在同一个州,很可能被恶霸拖累而无法通过NICS的检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王可以向FBI申请特殊编号。这样在过户时,NICS就可以区分善人王长海和恶人王长海,老王就能顺利办理过户手续。

在我多年从业过程中,只依稀记得有一位顾客用过UPIN。所以,对一般人而言,此项可以略过。

18a.种族

此处只分为拉丁裔(Hispanic)和非拉丁裔(Non-Hispanic)两种,如果没有拉丁裔血统,选后者就可以了。

18b.族裔

这一栏让我们填写的是一般意义的族裔,无需参照科学定义。根据自身认同选即可,而且可以多选。

19.公民身份

这里的两个选项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其他国家。如果选择后者,买家要注明自己是哪个国家的公民。根据美国联邦法律,非公民签证(旅游签证除外)同样拥有持枪的权利,只要满足以下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联邦的持枪标准(普罗大众只用看1就好了):

1)本人持有联邦或所在州或联邦承认的印第安部落地区发放的有效狩猎执照;

2)本人是以狩猎或运动为理由申请并得到了入境许可;

3)本人拥有美国司法部部长的可持枪的介绍信;

4)美国政府承认的国际组织并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的正式成员;

5)在去往其他国家路上,经过美国的其他国家的正式使节代表;

6)美国外交部正式邀请的驻美使节(其他国家的大使);

7)其他与美国友好国家的司法人员在美国进行司法调查期间

因为非公民非绿卡买家的枪支过户手续要繁琐很多,可购买的枪支种类也有诸多限制(各州法律不同),所以建议各位在买枪前先与枪店沟通所需要的文件。当然,也有枪店因此懒得做非公民非绿卡买家的生意。生气着急多伤身,换几家枪店问问,总能搞定的。

20.绿卡或I94号码

绿卡持有者和非移民签证入境的居民需要填写绿卡号码或者是移民局I94号码。

21.关于犯罪记录的问答题

这部分一共有11个小问题,全部为Yes/No是非题。这些题大多数都不言自明,以下只挑可能会有疑问的单说一下。

a)你是否是以上枪支的实际购买者?

一般情况下,为自己买枪,咱当然就是实际购买者。

但有些时候,情况稍微有些模糊,举个例子:如果老王要买枪送给老婆当礼物,那实际购买者是老王而非老婆。反之,只有在老王要把枪过户给老婆的情况下,老婆才是实际购买者。

敲黑板:如果老王(以任何原因)让自己的老婆替自己买把枪,则构成替买,俗称Straw purchaser,属于违法行为。

e)你是否使用或吸食过大麻或者任何毒品?

注:虽说大麻在许多州已经合法化,但因为其在联邦法律上仍是和可卡因,海洛因一个层级的毒品,即使你所在的州大麻已非违禁品,但使用还是触犯了联邦法律。

 在第21题的11问中,除第一问外,若有任何选项的答案出现了Yes,过户不会成功。但也切记不要为了过户而在表格上撒谎。再次强调,4473是一份联邦表格,故意填写不实信息属于联邦重罪。填表本身就是司法取证的重要过程之一,所以千万不要因为问题好笑,就不把4473当回事儿哟。

22.过户签名

签了名,就说明上面表格里的信息准确无误啦。

23.填写日期

这里的日期是4473填写的日期,而不是枪支过户的日期。虽然不少买家能幸运地一键通过,立等可取。但NICS不即刻给出“Proceed”的情况也非常多见。这时候,买家有可能得再多跑一趟。正式过户时要在Section D重新签名,以示4473上的信息没有任何改变。

既然已经写成了裹脚布,就不怕事无巨细地在多唠叨几句:

1)FFL有权以任何合法理由拒绝进行交易。拿着新枪,容易激动。人一激动,容易话多。有时候,一不留神的玩笑就让FFL觉得不妥,拒绝过户。所以,提醒各位忍一忍,拿枪回家以后再口嗨。

曾经有位大爷摸着新枪来了句,“拿了枪就去抢银行”的豪言,结果,我只能收回了他只摸了5秒的枪。因为连带责任实在是太大,FFL都秉持着宁错杀不错放的原则,毕竟谁也不愿意那个新闻上打劫的武器是自己过户出去的。

2)表格提交NICS系统后,结果会马上公布。一般有两种情况:“Proceed”,那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手交钱一手交枪;另一种情况:“Delay”,不用慌,一般等个十几分钟就会通过。如果十几分钟后,还没有变成“Proceed”的话,那就可以回家等通知,啥时过了啥时拿。当然,少数情况下,也会遭遇“Denied”。那就得联系一下NICS询问原因,没准也是因为有个和你重名的恶人正在犯事儿呢。

3)按照ATF的规定,如果NICS在3个工作日内没有答复,FFL也可以办理过户。但是由于不愿担责,愿意这样操作的FFL越来越少。真有NICS长时间不给答复的情况出现,可以和FFL进行磋商,但是过不过户,FFL保有最终解释权。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填写最新版4473表格。记得订阅我们的公众号,或者时常来我们的网站看看。下次4473再有变动,我也会更新这份指南,以期每个人都能顺顺利利把爱枪拿回家。

Copyright William Duffer Photography

文章很长,休息,休息一下(作者年龄成谜)

眼保健操,走起!

世界大战,不仅有枪有炮,还有一只黑猫

如果你是一个武器迷,提起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军,你会先想到什么?

是纳粹手中令盟军头疼不已的MG42机关枪?

还是德军肩上从一战扛到了二战的K98?

如果我告诉你,真正从战壕密布的一战战场,到坦克集结的二战阵地一直默默陪伴德军士兵的不是长枪,不是短炮,而是一只黑猫,你信么?

黑猫出,刃者无

墨卡托的著名黑猫标志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

这只神秘的猫,就是俗称“黑猫”的墨卡托(Mercator)K55K折刀。

网上关于墨卡托的历史记录很少,唯有的资料显示它在1856年就已开始在德国生产和销售了。简单的设计和便宜的价格使它成为一战和二战时德军没有正式编制的制式军刀。几乎每位参战的德国军人在出征之前都要买一把墨卡托带在身边。因为比起军队配发的长达15英寸的刺刀,一把全部展开也不过8英寸长的折刀,不仅便于携带,灵活防身,在战壕里切起土豆和冻肉来也更方便。

最早听说墨卡托,就被安利这不仅是一把服务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折刀,而且在二战结束后风靡全美,因为从欧洲战场归来的美军士兵几乎人手一把K55K。传闻种种,大大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墨卡托的制作工厂在德国北部的索林根。这个至今只有十来万人口的城市,却和日本的关市一样,自古以来便以锻造刀具而闻名。如今遐迩全球的双立人刀具品牌也来自该城。K55K便是十九世纪中叶索林根黄金时代的产物。

典、经济

每支墨卡托还是遵从着一个多世纪的手工制作工艺

虽说老厂在1995年易手了,但是150多年来的手工制作传统和技术一直没有改变。要知道现今的刀具市场只要沾上手工俩字,那价格一般就得三位数(单位:美元)起。而秉承了手工制作传统的墨卡托却一直价廉物美到让人不可思议。会让每一位刀具爱好者在购买时有捡漏原始股的感觉。

墨卡托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一直大步领先于时代。早在1867年,便已经开始使用背锁式设计。背闭锁的设计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在折刀延展开时不会因为错误使用而关闭,造成对持刀人的误伤。而且,这也保证了折刀折闭时不会自行展开,安全系数高高的。

到底有多薄?比一比就看出来了 Spyderco Delica 4(左),Mercator K55k(右)

把墨卡托拿在手里的第一感觉就是简单。简单之程度,令人咋舌。刀柄,不似当今折刀惯有的“奢华”,而是完全没有夸张的设计,仅仅由一片简单的金属板冲压而成。这样的设计使墨卡托的身体薄得出乎意料,大概只有0.2英寸左右。再辅以四个铆钉,就牢牢固定了刀身,闭锁,垫片,和挂绳环。

高碳钢的使用让墨卡托更加锋利

墨卡托的刀身也没有采用现今流行的经过特殊处理的不锈钢,而是采用了高碳钢为原材料。这也许是它拥有那平易近人的价格的原因之一。高碳钢的材料属性让在阵地上的士兵们可以更简单地保养自己的刀,在石头上打磨几下,就可以把使用多时,业已变钝的刀,变成可以吹发断丝的利刃。墨卡托的刀身硬度为55洛氏,这种适中的硬度使刀身具有一定的弹性,不会像硬度较高的刀那样因为遇上硬物而撞出豁口。当然,高碳钢需要经常保养,否则可能导致出现锈斑。

口袋里的切片神器,藏里的史名刀

150年前的设计,到今天还是非常前卫

墨卡托的刀刃,采用平磨(flate grind)设计。约3.5英寸长,0.12英寸厚,是最适合切片的比例。无论是野营做饭时片个香肠火腿裹腹,还是仰望星空时片个苹果柠檬品味生活的酸涩与甘甜,墨卡托都是不二的选择。

一百五十年后的今天,折刀的设计理念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折刀为了取代直刀而择取了直刀的设计元素,刀身愈发粗壮,却失去了折刀的初心。折刀的价值和意义,就是方便实用,灵活小巧,而并非要一把开了刃,可以折的粗壮撬棍。

德国“黑猫”墨卡托那忠于历史的设计,一百五十年来始终坚持手工制作的传统,让其当之无愧荣列最值得收藏和使用的刀具之一。不是每一把刀,都见证过淋漓的鲜血,历史的激荡,文明的冲突。墨卡托,见证过。

无论你是喜爱刀具,还是喜爱历史的收藏者,墨卡托K55K折刀都是你的必收之作。相信哪怕一百五十年以后,墨卡托扔会在一群赛博朋克刀具中散发自己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微信公众号开通啦,喜欢的小伙伴可以扫码关注哟*****

末日武器的首选,不要船票也要TA

很久以前,看了一部关于AK的纪录片。片中有位仁兄用低沉的声音斩钉截铁:“当西方文明走到尽头的那天,我会毫不犹豫,捡起地上的AK”。当时的我,对这种说法摇头不屑。毕竟本人是抱着M16(AR系列之一)讨过生活的人。AR系列的精密设计,模块式的先进理念,不仅让许多国家选择其装备军队,也让当时的我真情实感认为,如若某月某天,末日不幸降临,即使在墙根儿瑟瑟发抖,抓紧了怀里的AR,也能坚强五秒,续命三天。

但是,日子一天天过,直到某刻我惊讶地意识到手里的AK数量多过了AR,自己在子弹上膛之时也更习惯于反手拉枪栓,而不是找下机匣上的乒乓按板,我才慢慢理解了片中那位仁兄的话。

吃一堑,长一智

纳粹在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时候装备了StG-44,而苏联红军还在使用Mosin-Nagant和PPsh-41

二战后期,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军向东,征讨苏联。本以为手持莫辛纳甘(Mosin- Nagant)就可以保卫祖国的苏联红军却惊异地发现,德军扛着的并不是自己熟悉的毛瑟K98拴动式步枪,而是一种叫突击步枪(Sturmgewehr-44,简称StG-44)的小型全自动武器。不仅杀伤力比苏联红军手中的PPSh-41(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ёт Шпагина)要猛许多,子弹的穿透力也高出不少。更重要的是,以当时的标准,StG-44枪械质量相当稳定,大大提升了纳粹德军的战斗能力。

当然,战争的结果,我们在历史书上都已学过。可是,作为胜利者的苏联,对拿着莫辛纳甘死磕StG-44的惨烈一直心有余悸。所以,它便借助从德国掠夺的人力和物力研发了一款在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或许没有之一的武器 — AK47。

稳,就一个字

每每提起AK,第一个跳进人们脑海的不是莫桑比克国旗上的影子,而是它那近似神话传说的稳定性。无论是中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还是东南亚潮湿闷热的丛林,或是中美洲温差巨大的山地,AK都能稳定作业。如果有一天,就算有人告诉我火星人的军队也在使用AK,我亦不会奇怪。

坊间也一直流传着关于AK稳定性的传说。例如:越战期间,由于M16屡屡卡壳,美国大兵们不得不捡起敌人的AK作战。虽然传言未经证实,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AK在战场上有着别的武器不能比拟的稳定性。

末日之枪本枪

枪店里没有顾客的时候,员工经常闲聊瞎扯。“末日之枪”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各枪入各眼,大家的答案各不相同。而我的答案却久未改变:AK。而关于AK的利弊谈,同样是各国枪迷间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今天,我也来和各位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在此说明一下:今天文中提到的AK,可以概译为AK47系列,有机会我们会再聊聊AK74系列。

1)你看这子弹,它又多又好

AK47的7.62x39mm子弹(左)和AR15的5.56x45mm子弹 Copyright William Duffer Photography

AK-47的子弹为7.62x39mm,比起5.56x45mm的AR15子弹要大一点。大,自然意味着本身的质量更高。最常用的5.56mm子弹一般在55格令左右,市面上也有45格令,62格令,65格令,72格令,77格令,甚至90格令的子弹。而一颗普通的7.62x39mm子弹一般重量在122格令左右,最重的甚至可以达到150格令左右。7.62x39mm的初速度是每秒2350英尺,相比于5.56x45mm每秒近3000英尺的初速度,似乎逊色不少。然而就是这个速度慢,体重大的“胖子”,辅以传统的铁制外壳弹头,打击到目标时不会因为撞击掩体而崩解。也就是说,同样的距离内,AK的子弹比AR的子弹更具穿透力。

咱们举个例子吧:据联邦调查局在2000年前后的数据统计,90%以上的城市枪战均发生在100码以内。在近距离枪战中,7.62x39mm的穿透力完美呈现了什么叫让坚实掩体秒变窗户纸的能力。试想:在近距离与翻墙越户的坏蛋们作战时,手里要是有把AK,是不是就再也不怕那些牛鬼蛇神躲在掩体后面伏击你了?

另外,由于厂家们想要节省造价,现在市场上的AK子弹从子弹头到子弹壳,基本上以钢制为主,而非像美国生产的子弹那样由黄铜制造;又因为原华约集团的东欧各国的子弹产量都很高,所以,就算加上运费和附加税,进口的7.62x39mm子弹还是要比土生土长的5.56x45mm便宜很多。以每箱1000发的单价进行比较,7.62x39mm是同数量5.56x45mm价格的40%左右。也就是说,同样的价钱,可以买到更多AK子弹。子弹多了,练习的机会就会多;练习多了,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就能更处变不惊,沉着应对。

再次,子弹货源的稳定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无论是因为美国左翼政治势力的反枪操弄,还是政府部门过大的订单导致供给量不足,但凡有些许风吹草动,5.56x45mm子弹的市场价不仅会不断飙升,甚至出现断供。而进口的7.62x39mm因为不是北约的制式子弹,反而货源稳充足,价格稳定。

综上所述,单单只从子弹上来看,AK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简约,不简单

保养时的AK47,拆卸简洁 Copyright William Duffer Photography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曾经曰过:复杂的东西没有用,有用的东西不复杂(все, что сложно, не полезно, все, что полезно, просто)。

相比AR系列,AK的设计简洁许多。原因很简单:复杂的武器设计,很难实现在最短时间内把一个从来没有碰过任何武器的西伯利亚农民训练成冲锋陷阵的战士。

保养时拆卸开的AR15,比起AK47要稍微复杂一些 Copyright William Duffer Photography

想当初我在军队时,教官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来教我们这些新兵怎么使用、维护、保养手里的M16。即便如此,第一次打靶时,仍有许多兄弟们因为操作不当出了问题,闹了笑话。如果当时手里的是更简单易操的AK,也许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失误了吧。

即使是枪迷,大多数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平时都有工作家庭,实弹训练的机会有限。突发事件中,无论是自己,还是家人,要上手就用,AK比AR要简单许多。上弹匣,开保险,拉枪栓,就可以驰骋沙场,保护家园了。

3) 硬核知识点:枪管、冷轧与膛线

按照传统,AK的枪管都是冷轧(Cold Hammer Forged)出来的。虽然不如用揿扣膛线(button rifled)枪管的AR准确度高,但制作过程中的千锤百炼让枪管密度更大,也更为坚固耐用。由于膛线的切割一样是在冷轧过程中制作,所以AK枪管相较于揿扣膛线的枪管更为平滑,省去了不少多余的制作过程。从中,也可看出当年的苏方与美方,在武器制造理念上的差别。

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AR厂商也注意到了冷轧枪管的优点。经过现代技术的不断改造,AR冷轧枪管的准确度也不断提高。现在市面上,不少AR系列也采用了冷轧枪管。可是,由于冷轧枪管的机械设备价格较高,有冷轧枪管的AR价格比非冷轧枪管的AR高很多。AK,则因为制造厂商均为制造国的军工企业,使用冷轧枪管对价格也并无太大影响。

4)菜价神枪:无出其右的性价比

第一次在枪店见到AK,大约是在2000年左右。那时的AK可真是物美价廉,不买亏钱。一把崭新的枪,外加1080发子弹(那时候的子弹都是放在罐头里的),不过区区四百大洋。一度怀疑光买材料是不是都不止这个价。据说,在中国的留学考试培训课程中,经常有关于在美利坚AK47比补颗牙便宜的梗出现。

现在,一把同样的AK价格已近千元大关了。当然,和同等级的AR相比,其价格还是便宜。如果拿着买一把上等AR的价钱,你不仅能买同等级的AK,还能用剩余的钱买子弹和第三方配件。与AR相比,AK的性价比那是杠杠的。

多说一句题外话,有投资眼光的买家一定看出来了,AK虽然价格平民化,但这些年的价格也是一路走高,而且完全未见跌势。只要看看过去10-20年的广告就不难发现,AK系列,尤其是东欧进口的系列,不失为投资和收藏的绝佳选择。在此挖坑:关于武器收藏和投资,我有机会详细开文聊聊。

4)大家来找茬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就算这里里外外近乎完美的AK也不例外。

Knight Armament, Co. M4和罗马尼亚Wasr-10 Copyright William Duffer Photography

缺点一:进步小,款型杂。自问世以来的近80年里,AK的设计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在AR系列早已多次迭代革新,进入了模块式设计的今天,AK仿佛还停留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由于前苏联默许前成员国制造本地AK,各地的具体款型也有不同。新手买家在购入配件时一定要留意与自己的枪是否匹配,比如:为罗马尼亚AK设计的护木,是无法在俄罗斯的AK上使用的;同理,保加利亚的导气管,也无法在塞尔维亚的枪上使用。

缺点二:配件少,很难找。正因为没有模块式的设计,对于AK来说,第三方的配件也比较少。虽然近几年有很多工厂想尽办法把增加AK系列在配件上的多元化设计,例如增加枪体上的配件轨道,从而可以安装一些第三方配件。但是由于枪体设计本身的原因,让AK系列的配件并不可能与AR配件的多种多样相媲美。

缺点三:粗不粗,手知道。由于这是为了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精神设计的产品,AK的设计比较粗糙。虽然这么多年也算是有些许人性化改进,但是“粗旷”的风格还是没有改变。所以,我在这里多提醒一句:AK虽好,用时可不要忘了戴手套,否则容易一不留意划伤自己,未上火线就挂彩,那就得不偿失了。

AK瞄具(左)与AR瞄具(右)Copyright William Duffer Photography

缺点四:喵喵喵,瞄不着。AK的瞄准系统相对于AR系列产品来讲要短小一点,从而造成了在需要快速反应的时候,不如AR的瞄准系统使用方便。建议在枪上装个红点比较好,可以加快对目标的锁定速度。

谣言至于智者,短信至于呵呵

保加利亚SLR-107(上),罗马尼亚wasr-10(中),俄罗斯FM-AK47(下)Copyright William Duffer Photography

既然聊AK,就不能不聊聊市面上很多人对AK的误解:

1)AK,准头不够?

如上所述,AK和其他同类型武器,尤其是美国制造的武器,在设计理念上有不小的差异。

从独立战争的肯塔基来福枪到现代战争中特种部队最新的SCAR,美国小型武器设计最重要的传统就是:精确度,精确度,精确度。以AR系列为例,按照美国陆军的要求必须达到百米内射击10发子弹精度偏差小于5英寸(AR系列武器的精确度一般远远小于5英寸,以3-4英寸为常态)。美国和西欧的武器设计者认为,精准的武器,不仅可以节省子弹,还能减少在战场上的误伤。

相同条件下,AK的精确度一般在3-5英寸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在战场上吃过亏的苏联秉持着另一套理念:杀伤力,杀伤力,杀伤力。没打准怎么办?大不了再多补几枪呗。反正子弹也便宜。

但其实,日常使用不比体育竞技,在一般距离内,只要技术到位,AK和AR系列的准头没有本质差别,基本都可以做到指哪儿打哪儿。也就是说,对于我们这些只在有限活动半径内保卫家园的人而言,AK的精确度已经足够了。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AR系列在多年的研发后,可以做到真正的拥有自由悬挂式(free-float)枪管,从而进一步提高精确度,而因为AK系列采用了长活塞式(long- stroke piston)制动,因此无法真正拥有自由悬挂式枪管,所以精确度会受到些许影响。

2)AK,美国制造优于进口的?

毋庸置疑,美国的小型武器制造技术远远高于世界上其他任一国家。但时至今日,仅就AK系列的做工,美国却远不如东欧国家,甚至不如亚洲国家。近年来,不时出现试图生产纯“美国制造”的AK厂商,但到头来都因为制作经验不足,导致成品质量参差,使用体验不佳。关键原因:个体的小型企业永远不可能与国有大型军工企业的投资相比。

举例说明:如前文所述,AK的枪管是冷轧的。单一个冷轧无缝钢管的大型机器,就不是一个普通美国小型企业可以负担的。再加上,AK的设计对生产装配的需求,是符合其原产国劳动力成本的。简言之,生产AK需要大量的廉价熟练劳动力。其生产强度和劳动力密度是美国的中小型公司所无法企及的。虽然,也有一两家厂商似乎克服困难障碍,推出了让业界满意的AK,但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这些美国国产AK能否与进口的相媲美。

3)AK,不需要保养?

AK那种在严苛条件下依然稳定作业的特性往往给人一种不需要保养的错觉。不少人的AK保养流程只有一道工序:擦掉尘土。但AK也是枪,是小型机械,就算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把AK中的零件距离拉到了最大,射击过程中零件之间还是会有摩擦。金属有摩擦,就会有耗损,有耗损就可能会妨碍机械的正常工作。所以,为了让AK更好地为你服务,还是应该定期进行保养:擦擦油泥、上上油,查查关键部位的零件耗损。这些听起来麻烦,但都是简单不过的工作。再加上AK零件少,枪身糙,就更没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地保养了。

4)AK,装备齐全才能打?

这一点其实不算谣言,而是关于AK的一则趣闻。

一般情况下,小型机械必须所有零件装配齐全才能作业。而AK则不然。有许多看似重要的零件,实际上并非不可或缺。如果只需正常打出子弹,AK省略8%的主要零件也能做到。当然,这只是个知识点,不到万不得已,谁用“残缺”枪。尝试有风险,操作需谨慎。

总而言之,AK47的设计不是最完美,技术不是最顶尖。然而我可以肯定,无论世界格局发生什么变化,此系列还是会继续驰骋在现代战场上。用这样久经战场考验的枪来保护家人,捍卫权利,自然是上佳之选。我由衷希望,逼我扛枪战斗的情况永不出现,但真当危险降临,我相信手里的AK定能助我从容应对,化险为夷。

办公桌边上来支AK,做起事情来安逸得很 Copyright William Duffer Photography

****本文中关于弹药设计的想法只适合AK47或者使用7.62x39mm弹药的AK系列产品,并不适用于AK74系列产品,或者使用5.45x39mm弹药的AK系列产品。****

**** 质量单位 1格令为64.799毫克****

就要迷恋Ta,Ta就是传奇 ——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Glock 17

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由战争催发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大幅提高。在那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唯一保持不变的好像只有各国军队手里的手枪。直到80年代初,美国将兵们手里还用着上个世纪初勃朗宁设计的1911。

英国及英联邦国家,也配发着同样由勃朗宁设计的大威力手枪(P35)。

从左到右:亨利王子当兵时佩戴着勃朗宁P35,奥地利陆军和沃尔特P38, 葡萄牙军队还在使用沃尔特P38

战后两大阵营里的大国小国们,登月飞天,下海探油,核弹氢弹,电视电脑,哪儿哪儿都是热火朝天,但却没人去重新审视自己军火库里的手枪设计。似乎只要还能用,还可以装配,就没有必要去踏破陈规。

标新立异的传奇本奇

photo credit Ballistic Magazine

直到奥地利再也忍受不了继续给警察和军队配发早该被时代淘汰的二战手枪,这才打破了将近50年的停滞不前。从此,一个传奇横空出世:Glock 17。它不仅仅打破了近百来人们对手枪的认知,还成功地打破人们对枪支设计材料的偏见。枪支设计的主体材料由约定俗成的金属改变为了新型塑料。一时间,业内业外,大惊大喜,塑料还能造武器?更厉害的是,这塑料武器,可一点也不塑料。

没有润滑油?没问题!

水下发射子弹?没问题!

枪从高空坠落?没问题!

苦寒或酷热的外部环境?没问题!

无论是暴土扬烟的中东,还是遍地沼泽的南美,似乎除了把Glock 17直接扔进滚滚岩浆里,就没有任何自然条件可以阻止其正常作业。在网上随手一搜,就可以找到各种以匪夷所思的方式对Glock 17进行压力测试的视频。测试结果,几乎无一例外——Glock 17根本不在乎任何自然或人为的恶劣外部条件,只要子弹上膛,就能手起弹出,绝不虚发。

从标新到标杆

Glock 17这种”混不吝”的性格特征很快为其在业内赢得了“手枪里的AK47”的美名。因为在当时所有手枪设计里,没有一款的抗压能力可与之相提并论。这让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极为实用高效,也让其成为业界广泛追捧的香饽饽,一时间收获赞誉无数。于是乎,各个品牌开始纷纷抛弃旧日陈规,开始将Glock 17作为新设计的参照物。

从最早的Smith and Wesson Sigma,到最新的Sig M18,都在简化零件和提升抗压能力等方面对Glock有不同程度的模仿。

与此同时,Glock也成了枪迷心中衡量手枪的一把标尺。无论是恒久流行的经典款型,还是狂拽酷炫的业界新宠,每每被人拿起的时候,不出两三句话,准会被问:这把枪和Glock比起来怎么样?Glock能有今日之江湖地位,为其打出有力一拳的Glock 17 真是功不可没。

肚子大不吃亏

Copyright William Duffer Photography

Glock 17有17发子弹的弹匣容量(补充一句,Glock17 并非以子弹容量命名,而是Glock的专利项目排序,即Glock17是Glock公司的第17个专利产品)。在其刚上市的年代里,没有任何一个手枪的子弹容量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大容量的弹匣可以减少持枪者在实战中填装子弹的次数。再加上非原厂配件,Glock 17的弹匣容量可以到22发以上。无论是一般使用,还是警用军用,都填补了手枪火力不足的问题。

划时代的第五代

Copyright William Duffer Photography

最新一代的Glock17,也就是Glock的第五代产品(Gen 5),在前四代产品优良的性能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原有的设计进行了可圈可点的改造。例如:Gen 5改良了枪管,不仅换掉了从一代开始一直沿用的膛线设计,还加工了枪口,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枪管,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枪管的准确度。另外,Gen 5第一次使用了左右手都可以使用的套筒锁(slide stop),堪称左撇子的福音。左手持枪的人,使用起来一样方便不别扭。Gen 5还改良了弹匣,将原来黑色的弹壳板(magazine follower)改为红色。看似不经意的修改,却让弹壳板更为醒目, 方便了使用者判断枪体情况,从而大大减少了换子弹时由误判造成的事故和失误。

三十五年,大牌起落,好枪辈出,但Glock 17 始终维持着其一贯的创新力和高质量,每一代产品都有亮眼的设计。代代进步代代新,更符合人体工学,使用难度更低,更多手柄的新型设计给不同需求的使用者更多的选择。但是,无论它的外型有什么变化,它那传奇般的稳定性却从未改变。只要子弹没有问题,每次扣动扳机,值得信赖的它都会一如既往稳定地为你工作。

阿Sir,我不当大哥很久了—— 浅谈Beretta M9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Beretta的92式设计,应该是在一本国内的杂志上。年少的我当时不禁yy,此生若是有机会得以亲手摸一摸那画片儿上的手枪,就算没白活。

多年后,在吴宇森的《英雄本色》里又一次见到了它,又一次不争气地流下了哈喇子,一遍又一遍反复刷那华丽到夸张的枪战镜头。在我眼里,小马哥手里那把Beretta就是电影的另一个主角。

又过了几年,21岁生日那天,人生第一次没有亲人朋友在身边一同庆祝,却一点也没有觉得孤单。那天,我多了一个“新伙伴”,一把崭新的Beretta 92FS。这是我第一次为自己买礼物。而冥冥之中,也正是因为它,我从此走进了那个奇妙、刺激、又充满着迷幻色彩的枪械世界。那天的我,心情和那个遥远的下午看杂志的我,一样激动心跳。幼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若是再买件蓝色风衣,戴个银边墨镜,那就会和电影里翩翩小马哥一样帅气。都知道关键不在行头,得看脸,但是人生总可以有理想吧?

一朝中选天下知


就是这Beretta设计的92式,在1985年正式加入美国国防部编制并被定为M9型号。据说当年中标以后,曾经掀起颇大的争议。同期竞标的Sig P226与它的达标结果几乎完全一致,甚至有传言说Sig在某方面的指数比Beretta好很多。但是最终,美国国防部还是选择了Beretta,而没有采购Sig作为制式手枪。于是乎,乡里乡间,谣言四起,有的说是美国为了在意大利本土放常规导弹系统,所以不得不采购意大利的武器;有的说是意大利人在竞价的最后亏本赚吆喝,就为了能把自己的武器卖给美国。

抛开这些不可证实不可证伪的野史秘闻,来看看为何Beretta的M9设计最终成为了美国陆海空三军都选用的手枪。

首先,得明白一点:对枪迷而言,军队选择哪款手枪,是个震动圈子的大新闻,但对于将军买家来说,买手枪远没有比买飞机大炮来得威风痛快。再加上随着战争模式向现代化的转变,手枪在常规战争中的用武之地实在有限,往往就更会被军方武器采购人员所忽视。举个例子:在某次非正式聊天中我亲耳听闻,曾有位将军(某军种的总长官)甚至觉得士兵在战场上佩戴左轮手枪就足够了,可见高级将领对手枪作为常规战争武器的重视程度有多低。

明白了上面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美国军队在选择制式手枪时的一些衡量标准了。首先,安全永远第一。美国从一战开始,战士们配备的手枪就要有机械保险装置。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手枪在常规战争的阵地战中常常会因为磕碰出现走火的问题。由此,上世纪初,美国国防部对竞标手枪的设计要求之一就是一定要有机械保险。这种对机械保险的依赖性甚至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2017年,美国陆军再次选购制式手枪的时候,竞标规定上同样标明了新一代的制式手枪上仍然需要配备机械保险装置。安全第一的另一个误区,就是采用双制动手枪。双制动手枪的第一枪扣动扳机的力度需求较大,当时的主流意见错误地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不常进行手枪训练的士兵来说更安全。

其次要考虑的是北约对常规武器的统一化要求。北约的常规武器虽然可以由各国自主选择和设计,但是口径是基本统一的,手枪以9毫米为准,步枪以5.56×45毫米为准。上世纪80年代前的美国部队一直装配着.45口径的手枪,由于弹头要比9毫米的子弹大很多,许多人认为9毫米的杀伤力远差不如.45。除此之外,日内瓦公约对常规武器使用的子弹的限制,所以美国国防部在将军用手枪从.45改为9毫米以后,加大了对弹匣容量的要求。

由以上几点,就不难看出为什么Beretta会被国防部选为配备给所有军种的手枪。也不难看出为什么虽然Sig同样优秀,却没有中标。

试问谁与争锋

Copyright William Duffer Photography


M9的枪身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合金技术设计,整个枪体较1911(原制式手枪)要轻便许多。同时,把机械保险从枪身挪到了手枪套筒(Slide)上,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士兵在使用时不会因为情绪紧张而错误地推起保险,导致不能正常使用手枪。

弹匣容量从1911式的7发子弹,变为了15发子弹。弹匣改为双排,枪体相应增大,这样,士兵在握枪时会更稳一些。而由于9毫米子弹的后坐力远远小于.45口径的子弹,士兵在使用时对手枪的控制也更好更简单。

再有就是M9对瞄准系统的改善。20世纪初,瞄准系统的设计停留在持枪者可以在打击目标时认真瞄准的错误理念中,再加上当时的设计者认为瞄准系统不应该过大,不然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剐蹭,所以导致了1911式的瞄准系统过小,瞄准时得找半天的缺点。而Beretta把瞄准系统适当加大,从而让使用者更轻松地使用瞄准系统,大大地加快了对目标的打击速度。

Copyright William Duffer Photography

M9的设计拆装也相对简单许多,提高了战地保养的效率。士兵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拆装过程繁琐,自己一时疏忽而丢失零件了。再加上现代化的设计大大增加了零件的互换性,任何零配件只需要专业人员简单的拆装就可以发还使用,而没有像1911式那样需要专业人员投入很多时间在换装前对零件进行手工打磨。

M9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直添式装弹。大多数的手枪设计在制动循环时,枪管要在退后的同时向下倾斜,这样有利于抽挂钩(Extractor)拉出空弹壳,而且可以让子弹搭上枪管尾部的填装槽(feed ramp)顺利地进入枪膛。而M9的设计因为上机匣把枪管暴露出来,从而在制动循环中不需要枪管进行下斜,而是套筒可以在拉出空弹壳以后直接将下一颗子弹直直的装进枪膛中去,因此填装槽的设计也变得较小,从而可以减小子弹上膛的角度。这样,不仅减少了“三点卡(three point bind)”即填装槽-弹仓-弹匣引发的在装弹时的问题,更减小了枪管和手柄之间的落差从可以进一步减小枪的后坐力。

美玉微瑕
当然,M9并非没有缺点。

Photo Credit: USAF A1C Jacob Skovo 2016

从1911式到M9的转换,最明显的不同可能就是扳机的制动模式。单制动的1911和双制动的M9比起来更容易让使用者上手。单制动的1911每次扣动扳机的力量和扳机的移动距离都是相同的。这样对于初学者来说,更容易掌握扣动扳机的要领。而双制动的M9往往需要使用者驯服两种不同力量,扳机移动的距离也大为不同。初学者往往会因为第一枪扣动扳机的力度太大干扰了整个瞄准的过程,从而导致弹道的偏差。在使用后,使用者往往要依靠机械保险将击槌放回原位,但在把击槌放回原位的同时,机械保险又会把枪锁死,如果要再次打击目标,还要再一次将保险推开,从而使整个使用过程过于繁琐。

另外,暴露枪管的设计让枪管的主体暴露在外。在战斗条件下,很容易直接磕碰到枪管,进而对枪管有所损害。

双层式弹匣的设计也有一定的缺陷。我曾经听很多在沙漠作战过的陆军朋友们聊起过,有些时候弹匣暴露于风沙后,由于设计的问题,会导致沙尘侵入弹匣体内,从而严重影响子弹填装的可靠性。

Copyright William Duffer Photography

当然,深入探讨Beretta M9设计的优劣,就算不出一本专著,也至少能出两三篇论文。我今天只是和大家聊聊我自己的想法,仅供各位参考。虽然,M9或许并不是手枪里最好的设计,外型也并不拉风光鲜。但是做为我人生中第一把手枪的它,在我心里的地位永远不是任何一把武器可以替代的。每每拿起它的时候,小马哥的影子也总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或许,我还是应该去网上看看,到底能不能找到那件寻找了多年的蓝色风衣。

小马的孪生弟弟阿建穿着小马哥的装束为阿杰报仇

今天就扯到这里吧,咱们下回再聊。

力不够武力来凑,明枪没有暗器在手– 不能带枪时,实用防身工具推荐

如果你生活在美国,那恭喜你!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时刻保障你拥有武器的权利。但在此基础之上,老生常谈一句话,除了联邦法律对携带枪支的时间地点有所规定,各州又进一步对日常枪支购买与携带有所限制。如果你不幸住在一个不重视第二修正案及有较强禁枪倾向的蓝州,而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携带枪支出门;又或者,如果你对随身带枪心有余悸不敢尝试,有哪些实用小物是能帮助你应对突发事件,成功化险为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吧。

Copyright William Duffer Photography

没有枪杆子,试试刀把子
这里的刀,指的是广义上的刀,包括折刀,匕首,多功能刀具等等。需要强调的是,在某些地区,法律对刀具的限制可能比枪更严格。有些款型的刀,在A州可以带,在B州带出家门就违法。所以,购买前,请一定要先查一下联邦及本地法律。

刀可以说是最为常见的防身武器之一。光棍节买了快递拆包装用得到,裁掉衣服上多余的线头用得到,削个苹果皮也用得到。一般人,兜里揣把折刀或是多功能瑞士军刀,也不会引起周围人群的关注、警觉或敌意。也正是因为人们几乎天天挥刀砍瓜切菜,大家往往会小看刀在自卫防身中的作用。按照职业技击运动员的说法,百分之九十九的肉搏都会在地面战中结束。尤其是近距离一对一的肉搏中,虽然力大的一方会占上风,但是正确使用刀具,往往可以让我们以弱胜强。就算不能一刀封喉,也能给对方造成非常巨大的肉体伤害。即使不真正刺到对方,也能保证对方在没枪的情况下,不敢轻易靠近。

Copyright William Duffer Photography

没有刀把子,试试笔杆子
西方有句话: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文笔比刀剑更有力。当然,这里说的可不是遇见坏人作恶,掏出钢笔,把TA的名字记在小本子上,放学了以后告诉老师,除非你是夜神月(是的,笔者年龄成谜)。笔,尤其是圆珠笔,关键时刻,可以当做武器,防身制敌。基本操作很简单,把笔杆攥在手里,大拇指抵住笔座,笔尖使劲戳出去的时候,集中在笔尖上的力量是可以和狗牙咬合的力量对比的。在近距离内,找准下手的地方(如:眼睛,手掌,颈部等等),小小圆珠笔,也能有大大杀伤力。

随身“化武” — 辣椒喷雾
辣椒喷雾,民间戏称为防狼喷雾,是由浓度极高的辣椒树脂合成的。鄙人曾经有幸在警校训练时喷过,那非一般的感觉让人永难忘怀。整个训练过程不过20秒,但是喷雾留下的灼伤感却在脸上足足停留了两天。喷雾上脸那个瞬间,那真的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再也不想睁眼寻找光明。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喷雾,风向对其作用的影响就非常大。使用时,如果不想自伤八百,切勿站在逆风口。相反,如果顺风借力,事半功倍。

随身“光武” — 强光手电
“You can’t shoot what you can’t see”,是一句常常会在靶场听见的一句话。大意是,要看到目标,确定目标,才能对目标进行有效的打击。手电,尤其是亮度在70Lum以上的强光手电,直射入眼时,会对目标的视力暂时性的造成暂时性的负面影响。不仅仅会带来刺痛感,让人睁眼不能,更重要的是可以造成暂时性的失明,给自己逃脱的时间。自卫防身并不仅止于与对方鱼死网破拼到底,大多数情况都是“三十六计走为上”。不仅保存了自己的实力,更可以避免法律上的追责程序,而强光手电,就给了我们这种静静走开的机会,不失为自卫防身时的绝佳选择。

手机?手机!
是的,就是咱平时从醒来到睡去一天12个小时陪伴着我们的手机。现在的智能手机,有各种自卫防身的功能。锁屏报警啦,SOS警报啦,定位追踪啦。平时,熟悉了这些操作,危险时就能用最短时间呼救。如前文所述,有危险的时候把自己藏好,然后打911报警,尽量避免与犯罪分子的正面冲突是最明智的举措。除非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并不觉得和犯罪分子拼个你死我话才是最正确的选择。遇到危险了?握紧手机,打它!

我们今天聊了一下在不能或者不方便带枪在身边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来作为自卫防身的武器。还是那句我们华人的老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好啦,我们今天就扯到这里,下次再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