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ck 17问世以来,除了最早被短暂质疑过“塑料枪,搞笑呢”,那风光程度,一时无两,堪称手枪界“顶流”。在各个细分市场都表现抢眼。不仅被不下四五十个国家选为军警单位的制式手枪或备用武器,亦在民用市场被广泛用于运动射击和单兵防卫。
这一下把波澜不惊的小型武器制造业搅浑了。许多厂商虽然不愿被扣上“模仿跟风”,“步人后尘”的帽子,但是更不甘心让Glock独霸市场。为了对抗Glock的“First mover advantage”,抢占有限的市场份额,一场多快好省,超格赶洛的运动在业界悄悄开展了起来。枪厂们纷纷投入了“Glock killer”的研发设计中。咱今天就来品评一下几款为了取代Glock而诞生的手枪。
特别声明:因为Glock是Stricker Fire,为了方便比较,以下选出的手枪,均为Striker Fire。
Smith & Wesson Sigma – 抄作业都没抄对
Smith and wesson 1942 victory revolver PR ads
19世纪末,双动左轮手枪进入美国警用市场,Smith & Wesson一跃成为默认的行业老大。
二战结束后,半自动手枪崛起,瘦骆驼Smith & Wesson仍在美国警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代初,Glock进入美国市场时,Smith & Wesson还毫无危机意识地躺在功劳簿上。比起Smith & Wesson当时的手枪设计,Glock优点无数:容弹量高,自重轻,可靠性强,零件简单,警署枪械师的训练期短等等。
这个“外来的和尚”,不动声色地蚕食着Smith & Wesson在警用枪支中的份额。到Smith & Wesson发现时,为时已晚。在放任Glock对自己原有市场侵略了十多年以后,Smith & Wesson作为一个仍笃信“金属才是枪的灵魂”的企业,终于在强大的市场压力下推出了一款“塑料枪”——Sigma系列。
Smith and Wesson Sigma
或许是因为昔日老大哥心态崩了,求成心切,早期的Sigma手枪大量仿制了Glock的内部结构。甚至有传说,Glock的套筒可以与Sigma的对换。结果就是Glock一纸诉状告了Smith & Wesson侵权。
1997年Smith & Wesson与Glock庭外和解,并被迫大幅改变了Sigma系列的内部结构。这次交锋,让一个世纪以来都是警用手枪领头羊的Smith & Wesson威严扫地,不仅没得着利润,还搭上了名声。
可怜Sigma系列,也算出身名门,又在被告席上赚了一把曝光量,却在市场上毫无水花。究其原因,就是只抄了Glock的壳,却没有或不愿学习Glock真正的优点。只
要拿起Sigma就可以感觉到Smith & Wesson对Striker Fire是多么不屑一顾,扳机重量几乎和传统左轮手枪差不多。虽然改换了材料,但手枪的身躯依然肥大臃肿,不能与Glock的轻便比肩。再加上第三方配件远没有Glock那么丰富。所以,就算是地区销售经理说破了嘴,跑断了腿,也没能挽回已经失去的警用手枪市场。
更悲剧的是,Sigma作为一心瞄着警用市场的手枪,对民用市场本该吸引力很大。但却也因为无法收回失地声誉下滑,而被民用市场嗤之以鼻。
后来Sigma层多次试图转型,但均未成功。至今,Sigma的转型产品仍未停产,但是唯一的买点只有价格低廉而已。我想,对Smith & Wesson来说,Sigma系列应该既是大污点,也是意难平,还是一块丢不掉的鸡肋吧。
M&P系列——痛定思痛,收复旧山河
Sigma惨败后,Smith & Wesson卧薪尝胆的故事开始了。在十年间,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潜心实验新手枪。据说,在设计开始前,就广泛深入各类用户群体,展开调研工作。2004年,Smith & Wesson推出了又一款“塑料手枪”——M&P。
不同于Sigma系列,M&P从头到脚都是Smith & Wesson独立设计完成的。M&P不仅甩脱了Sigma系列的臃肿设计,扳机的重量也大大减小(29牛顿)。由于在调查中发现,“手枪式握把”的大小会极大影响使用体验,而且这问题在军警系统逐渐吸收更多女性后愈发明显,M&P特意设计了让使用者自行调整的握把。M&P还有步骤更加清晰的拆解方式。其可靠性也完全不输Glock。
当年,正好还赶上了在业内臭名昭彰的“Assault Weapon Ban” (1994年由克林顿签署)结束,M&P的盒子里带着的是没有强制阉割成10发子弹的原装弹匣。
至此,Smith & Wesson用于夺回警用手枪市场的“三千越甲”练成了。
如今M&P和Glock在美国警用手枪市场里分庭抗礼。当然,若是Smith & Wesson早早重视那“外来的和尚”,也不至于因为保守理念而失去半壁江山。
HK VP9——踩点错误,只犯一次
HK VP70M
HK,堪称塑料枪中的帕潘。
谁是帕潘?据说是有史可考的发明蒸汽机的第一人。是的,你只认识瓦特。
HK VP70
从某种意义来说,HK和帕潘一样冤。用工程塑料(Polymer)为主料来设计枪支的第一厂,不是Glock,而是HK。早在1970年,HK就已经设计生产了由工程塑料为主材料的VP70。可惜,对于普通消费者,HK一向保持着“you suck, we hate you”的企业理念,而也因此一手好牌打烂,失去了在民用市场独占鳌头的机会。
HK向来只追国防订单,对民用,甚至警用一直有一种“杀鸡不用我这大牛刀”的傲慢。VP70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超大的体积,就很不便于日常携带使用。特意加上的能靠配件安装将手枪改为机关枪的特性(VP70M),却由于过分重视改成机关枪后的实用性,将机关枪重量加大到几乎重到让人发指。再加上“就不进口,气死你”的常规操作,让VP70丧失了作为跨时代第一塑料枪的机会,拱手把市场让给了后发制人的Glock。
好在经过多年的成长进步(主要是挣不着啥钱,再加上丢了几个美国国防部的合同),HK终于低头正视自己多年来对民用市场不屑一顾的错误,在2014年推出了面向大众也适合大众的VP9系列手枪。
HK VP9 和 HK VP9 B
VP9继承了HK P30系列可以自行调整的握把和纤瘦的弹匣。每把手枪配有各种尺寸的面板,以确保最终用户几乎可以让这支枪适合任何手的尺寸。最值得一提的,是扳机,一改VP70重到让人怀疑人生的扳机重量,而仅有24牛顿,低于Glock和同类手枪。而且,VP9还改掉了多数Striker fire 手枪的通病 — 扳机有弹性,先轻后重,击发点不精确,不干净, 不清脆。据说,HK公司专门请了专业射击运动员做顾问,设计了阻力始终一致(consistent),击发时干净清脆(clean and crispy break),复位迅速有力的扳机。
虽然,VP9在美国市场并不如在欧洲那样成功,并没有成为所谓的“Glock Killer”。但起码也收获了一群粉丝,并为HK striker fire手枪正了名,有了能与诸多同类手枪一较高下的资本。
Sig P320 — 一把等于n把的后浪来了
上世纪80年代,风评尚佳的Sig P226,因为价格原因惜败于Beretta 92F,Sig可谓对与美国制式手枪合同失之交臂有着切肤之痛。之后许多年,Sig在警用市场多次向Glock发起挑战,却屡屡挫败。
可Sig不抛弃,不放弃,在2014年的shot show上推出了P320系列手枪。
P320不同于其他“塑料手枪”的最大优点,便是它是真·模块化设计。P320真正被ATF认定为必须带有序号的“手枪”,只是处于模块式设计中心的框架而已。枪主可以将带有枪号的扳机组件安装在Sig提供的四种不同大小的套筒座上,从而将枪械转换成不同的口径或者尺寸,而在美国这些零件由于不算作枪所以不需要注册。所以,不仅使用者可以自由组合上下机匣,而且第三方制造商也可以为P320设计上下机匣。
P320推出市场后,正值美国国防部提交更换制式手枪的提案,CZ,Glock,Beretta,Ruger,FN,STI,Kriss Vector,Sig等大厂都提交了设计。得票最高的两个设计是Sig P320和Glock 19X,两把枪在各项指标里均是势均力敌。2017年1月19日,美国国防部正式与Sig签署了价值五一八千万美金的合约。Sig终于一雪前耻,成为了第一个在制式手枪合同上打败了Glock的公司。装备美军的SIG P320有标准型和紧凑型两种,分别命名为M17和M18,前者装备陆军,后者装备了海空军和海军陆战队。
Glock事后并不服气,甚至提出了让国防部重新考虑的要求。但是国防部仍然坚持选择Sig作为新一代美军的制式手枪。最重要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其模式化的设计,军队可以按需求选择装配不同的口径和尺寸。而对于普通人而言,买一把等于好几把的设定,也非常实用。
Full size P320 drop test
M18 drop test
当然,P320成功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早在2016年的时侯,就有人发现在自由落体实验的时候如果套筒尾部先着地,P320就有很大可能会因为震动而导致在没有扣动扳机的情况下开枪。连二战时候的1911都不会出的问题,居然出现在了Sig品牌的枪上。
而且一时间很多人走纷纷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但是为了不干扰国防部的合同,Sig居然拒绝了对市面上的P320进行召回。只是放出话来:只要你把枪寄回去,就给你修好。如此而已。这也许就是Glock为什么对国防部的合同有异议的另外一个原因。对于一直不太对Sig感冒的我来说,只能用一句军队里的老话来提醒所有佩戴M17/M18的士兵们:Never forget, your sidearm is build by the lowest bidder。
只有打败第一,才能成为第一。多少年来,奔着Glock去的枪不计其数,各有优劣。
P320的成功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但想真正动摇Glock在手枪届霸主地位,也并非一日可成。
后来诸君多努力,敢把皇帝拉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