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开店卖枪的日子里,生意有好坏,利润有高低,法规有松严,顾客更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这其中,亘古不变的常量是某些关于枪械活灵活现的都市传说。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些神话般的用枪误区与其背后的真相事实吧。
误区一:手握霰弹枪一支,闭眼不瞄也克敌
霰弹枪的威力,在整个枪支零售业传得最为神乎其神。这种都市传说的模板展开是这样的:月黑风高,坏人入户。刚从睡梦中惊醒的主人,慌乱中抓起霰弹枪,在双眼尚未完全睁开,双腿尚未完全直立的情况下,把枪口大概指向目标的方向,啪啪啪啪,仍然稳准狠地击中了目标。
先不论所谓“枪口大概指向目标的方向”能击中目标的概率究竟多高,也不考虑由于不瞄准造成误伤而带来的法律责任问题,单从技术层面来讲,即使距离很近,只要不瞄准,再好的散弹枪也可能miss目标。
的确,霰弹枪的子弹是多弹丸设计,提升了击中目标的概率。但是,弹丸在离开发射后5-7码外才开始散开。用于家防的紧急情况,持枪人与目标大多距离较近,省略瞄准动作看个大概就胡乱开枪,并不是非常明智的做法。虽然仍有乱枪打退豺狼虎豹的可能,但只要条件允许,瞄准一下,一招制敌,对己方的人身财产安全伤害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
误区二:按上激光瞄准器,人人都是神枪手
要知道,普通的枪械激光瞄准器,可不是巡航导弹上的精确制导系统,而只是特制的带有激光发射器的手柄而已。要达到提高准确度的效果,需要在使用前进行准确度调配。这种调配,需要使用者设置某个特定的距离,就像为相机调整焦距一样。换句话说,如果调配后的准确度距离是7码,那么只有在7码的距离内可以做到所谓“指哪儿打哪儿”;而当距离大于或小于7码的距离,激光瞄准就成了激光瞄不准,如同相机镜头失焦一般。
在突发情况下,又有谁能不差分毫地判断出自己与目标的距离呢?所以,激光瞄准器在家防情况中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大家切不可太依赖于它,结果用时事与愿违,反而搞得手忙脚乱,得不偿失。
误区三:在美国,枪店犹如菜市场,给钱拿枪如买菜
好莱坞电影和美剧观众容易产生一个错觉:无论在美国的什么地方,挥一挥手里的钱,街角就会出现一个如同NPC的大肚子大爷,随时能卖给你你想要的枪。
其实不然。即使在有宪法第二修正案保护人民群众拥有武器权力的美国,私人枪支买卖,一样受到相当严格的控制。卖家必须要持有美国联邦政府签发的许可证才能在境内贩卖枪支。而这,也只是第一步而已。通常,卖家所在的州,县,市还会有进一步关于枪支买卖的规定,诸如对武器零售店地点的限制,以及不同的税收方式等等。
与此同时,买家受到的限制也不少。例如联邦法律规定,21岁以下,18岁以上的买家只可以购买长枪。而任何人购买枪支时都要经过联邦调查局的背景调查。没有接到联邦调查局的许可,压根无法进行枪支过户。点此查看最新版背景调查4473表格的填写指南。
至于在枪展上买枪,买卖双方也一样受制于联邦和地方的法律约束。因此,所谓的“买枪堪比买白菜”,纯粹就是无稽之谈。
误区四:兵器谱上的“十大名枪”
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咱中国人自古热衷制造排行榜论个高低上下。从一吕二赵三典韦,梁山英雄排座次,到四大美女/三大战役/十大网红打卡地…同样,网络上不乏好事者热衷写一些所谓“10大名枪”之类的文章。每每看到这种题目,总是不禁暗自摇头,就像看到了五大菜刀,八大扳手一样。
枪,和任何工具一样,是为帮助人类较快较好完成特定工作而设计制造的。随着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向前,枪支的制造工艺自然会随之进步。试想一战时,谁会想到100年以后,奥地利会和比利时一样在武器设计上有长足的发展?今年杂志上的“名枪”,明年极有可能被革新的设计超越,而变得不值一提。
枪迷心中的经典枪款自然存在,但若要在战力上比个高低,首先得看使用场景,其次,那一定是后浪狠狠拍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误区五:XX型枪精确低,打偏赖它不赖我
在市面上关于武器装备好坏的排行中,有些枪型常常会被扣上“精确度低”的帽子,成为打不准的背锅侠。其实,影响枪支射击精度的因素非常之多。例如:枪口有无损伤,枪管里的膛线有无受损伤,前后准星调整有无错误,子弹与枪是否匹配,等等。
除了列出的种种例子,最能影响到射击精度的,还是使用者本人。在瞄准时,缺口,准星和目标的位置是否正确?扣动扳机时有没有注意自己的呼吸节奏,手有没有多余的抖动?有没有提前因为后坐力而让身体有多余的一些动作?这些人为操作才是影响是否能打准的决定性因素。
在业余射击的维度上,只因为枪型设计从而使得射击失去精度的情况,就我个人的经验,还从未遇到过。
误区六:只要有了枪,不外穿红内裤我也是超人
这常常发生在初次买枪的客人们身上。把枪拿回家以后,顿觉安全感无限上升,魑魅魍魉勿进,若是那敌人来了,迎接他的是神勇的我,和我刚买的无敌枪。但事实上,无论多厉害的武器,在危急时刻能发挥多大作用,取决于使用者对武器运用的熟练程度。若是没有充分的知识和训练,在惊慌失措中匆忙举枪,极有可能适得其反。
第一次用枪的人,受枪战电影和射击游戏的“毒害”越深,跪得就越快。自以为靠着多年游戏看片而来的硬核知识,怎么也能保九争十,挤惊全场。什么?你说要含胸驼背身体前倾?我凭啥用这么猥琐的姿势,我要像电影里的男神们,这样
或是这样
结果就是注意力没用在手腕和手臂上,顿时被后坐力打败,而偏到了隔壁靶上。即使姿势得当,上肢力量惊人,压得住和压的稳也有很大举例。毕竟平时也没有任何健身项目是能让人锻炼食指平伸时,其他四指的握力的。结果就是,就算是位套马的糙汉,也常常打完一个弹匣就精疲力竭。电影里主角一人突突全场,从手枪长枪换到加农炮。。。那真的是。。。电影啊。
所以,勤于练习,才有可能变成超人。
误区七:手枪vs小刀,降维打击有木有
美国有句话:Don’t bring a knife to a gun fight. 歌词大意就是不要带着刀去打枪战。乍一听,好有道理。但实际上,在两到六米之内的近距离肉搏中,刀的速度和破坏力,远远大于枪。这种经验主要是美国警察总结出来的。六米之内,警察从发现目标,拔枪,瞄准,射击的整个过程远远慢于持刀歹徒突然袭击时靠近目标的速度。
就像上文所述,枪只是工具而已,正确的使用时间和方法才能保证工具在我们手上发挥最大的效率。所以盲目的认为枪是武器工具进化的产物,所以比刀更要实用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说法。
误区七:狙击枪的瞄准镜,就像偷窥狂的望远镜
这一大迷思也源自于影视作品渲染。各色电影电视里的狙击桥段,瞄准镜倍率大多无限大,让sniper们将目标的一颦一笑一举手,尽收眼底。然而,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存在。任何枪械上使用的光学瞄具都有大小限制。这就决定了光学瞄具的视野范围,在倍率如此大的情况下,会导致射手对目标周围环境一无所知。一旦目标左手右手一个大型慢动作,直接出框,射手根本来不及反应,重新锁定目标。
这里得夸一下《拆弹部队》的处理,影片中美军EOD拿了英国人的狙击枪和基地组织互抽那一段就比较写实。从己方sniper视角根本无法看清敌方sniper的音容笑貌,只见半截尸体挂于窗外。
误区八:手枪的消音器,就像遥控器上的静音按钮
007可能是最喜欢用消音器的银幕英雄了吧?许多电影,尤其是早期电影,常常夸大消音器的作用,就算不把装备了消音器的枪的声音处理为零,也会表现成一种轻柔的“啾啾”声。如果,现实中真的有这么神奇的消音器,我吃土攒钱也要买买买。
事实上,消音器的真正作用只是减弱火药在推动子弹头时发出的爆炸声而已 。一般来说,消音器只能将开枪的爆炸声减弱14.3-43分贝而已。
举例:一把.45口径的手枪,没有消音器,音量为160-179分贝。而装了消音器以后,声音最小也可以达到135分贝。135分贝的概念是什么呢?手提钻钻动水泥地的声音为120分贝。
所以,可想而知,消音器只是略微减少音量保护耳膜而已,而并不可能做到完全消除声音。
误区九:视力好才能打得准
这点无需过多解释,想想奥运射击选手有多少眼镜党,你就明白了。打枪不是开飞机,全身体感,比视力更重要。
拉扯一大篇,核心永不变:懂枪,练枪,才能真正用好枪。多学习跟枪械有关的知识,清除脑中的错误信息。多多练习如何托枪,如何瞄准,充分熟悉枪的后坐力。除此之外,还要了解日常保养和常见故障排除,才能在每一次实操中从容应对,处乱不惊。
后事如何,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