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洞就钻,有坑就绕 — 盘点那些专为钻美国枪法空子的设计

在美国,与长枪短炮打交道,虽然有宪法第二修正案护航,可从联邦到地方,各种限制枪支的法律五花八门。乃至美国最高法院都受理过不下十次直接影响到宪法第二修正案的案件。 以NFA(National Firearms Act)为例,今天的NFA,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法条,而是经过多次修订补充的法条系列。这个不断扩充的法律,限制着平民可购买持有的枪械种类,也针对某些武器买卖加以特殊征税。 NFA改变了之前法律简单的“长枪”/“短枪”的分类,将其细化,增加了 SBS(Short Barrel Shotgun)短管散弹枪; SBR(Short Barrel Rifles)短管步枪; AOW(Any Other Weapons)其他武器; DD(Destructive Device)破坏型武器; Silencer 消音器;以及 Machine gun 机关枪的概念 以上被统称为Title II的枪支,受到NFA更严格规定的限制。 然而,所谓有“压迫”就有“反抗”,上有政策的时候,下自然会有对策。武器设计商们,为了绕开这些法律规定,开发了不少有趣的设计。今天,就来说说这个。 我是谁?我在哪? — The Reformation  虽然为绕开枪法专门设计的配件数不胜数,但单单只为绕开枪法的枪支设计却不多见。Franklin armory的Reformation可以算上一支。它的出现,是对NFA的武器分类规定的当头一击,完美抓到了立法者的逻辑漏洞。ATF的官员们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将它放到哪个分类里。 它既不是“手枪”,因为可以有枪托;它也不是步枪/SBR,因为步枪要有螺旋膛线,而Reformation没有;它似乎不是霰弹枪,因为并不能使用散弹;它更不是AOW,因为总长度长于26.5英寸。 图(2019年12月19日的ATF公开信) 最终的结果是ATF不得不把Reformation归到蝎子拉屎独一份的GCA/SBS(Gun Control Act/Short Barrel Shotgun)分类中。而由于没有任何现行法规执导如何过户GCA/SBS,Franklin Armory不得不暂时停止生产Reformation。 来也啪啪,去也啪啪 — The Binary Trigger 据1986年生效的National Firearms Owner Protection Act规定,平民不可拥有当年也就是1986年以后出厂的机关枪。自此,民间机枪爱好者的梦碎了。直到Franklin Armory又一次天才地走到了法律条文的缝里。 按ATF的法律解释,机关枪的定义为:一次扣动扳机时,枪放出超过一发子弹的枪。定义只说了扣动,而并没有提到扳机扣动后的归位动作。Franklin Armory就利用了这一点,制造了在扣动和释放扳机时都可以放出子弹的Binary Trigger(双向扳机)。 当然,即使有了Binary Tigger,也不如一按就突突突的真·机关枪那么过瘾,那么方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天才的小设计,还是让普通百姓枪友离拥有机关枪又进了一步。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像步枪一样Continue reading “有洞就钻,有坑就绕 — 盘点那些专为钻美国枪法空子的设计”

别信神剧,信实际 — 那些关于枪的迷思

在笔者开店卖枪的日子里,生意有好坏,利润有高低,法规有松严,顾客更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这其中,亘古不变的常量是某些关于枪械活灵活现的都市传说。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些神话般的用枪误区与其背后的真相事实吧。 误区一:手握霰弹枪一支,闭眼不瞄也克敌 霰弹枪的威力,在整个枪支零售业传得最为神乎其神。这种都市传说的模板展开是这样的:月黑风高,坏人入户。刚从睡梦中惊醒的主人,慌乱中抓起霰弹枪,在双眼尚未完全睁开,双腿尚未完全直立的情况下,把枪口大概指向目标的方向,啪啪啪啪,仍然稳准狠地击中了目标。 先不论所谓“枪口大概指向目标的方向”能击中目标的概率究竟多高,也不考虑由于不瞄准造成误伤而带来的法律责任问题,单从技术层面来讲,即使距离很近,只要不瞄准,再好的散弹枪也可能miss目标。 的确,霰弹枪的子弹是多弹丸设计,提升了击中目标的概率。但是,弹丸在离开发射后5-7码外才开始散开。用于家防的紧急情况,持枪人与目标大多距离较近,省略瞄准动作看个大概就胡乱开枪,并不是非常明智的做法。虽然仍有乱枪打退豺狼虎豹的可能,但只要条件允许,瞄准一下,一招制敌,对己方的人身财产安全伤害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 误区二:按上激光瞄准器,人人都是神枪手 要知道,普通的枪械激光瞄准器,可不是巡航导弹上的精确制导系统,而只是特制的带有激光发射器的手柄而已。要达到提高准确度的效果,需要在使用前进行准确度调配。这种调配,需要使用者设置某个特定的距离,就像为相机调整焦距一样。换句话说,如果调配后的准确度距离是7码,那么只有在7码的距离内可以做到所谓“指哪儿打哪儿”;而当距离大于或小于7码的距离,激光瞄准就成了激光瞄不准,如同相机镜头失焦一般。 在突发情况下,又有谁能不差分毫地判断出自己与目标的距离呢?所以,激光瞄准器在家防情况中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大家切不可太依赖于它,结果用时事与愿违,反而搞得手忙脚乱,得不偿失。 误区三:在美国,枪店犹如菜市场,给钱拿枪如买菜 好莱坞电影和美剧观众容易产生一个错觉:无论在美国的什么地方,挥一挥手里的钱,街角就会出现一个如同NPC的大肚子大爷,随时能卖给你你想要的枪。 其实不然。即使在有宪法第二修正案保护人民群众拥有武器权力的美国,私人枪支买卖,一样受到相当严格的控制。卖家必须要持有美国联邦政府签发的许可证才能在境内贩卖枪支。而这,也只是第一步而已。通常,卖家所在的州,县,市还会有进一步关于枪支买卖的规定,诸如对武器零售店地点的限制,以及不同的税收方式等等。 与此同时,买家受到的限制也不少。例如联邦法律规定,21岁以下,18岁以上的买家只可以购买长枪。而任何人购买枪支时都要经过联邦调查局的背景调查。没有接到联邦调查局的许可,压根无法进行枪支过户。点此查看最新版背景调查4473表格的填写指南。 至于在枪展上买枪,买卖双方也一样受制于联邦和地方的法律约束。因此,所谓的“买枪堪比买白菜”,纯粹就是无稽之谈。 误区四:兵器谱上的“十大名枪” 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咱中国人自古热衷制造排行榜论个高低上下。从一吕二赵三典韦,梁山英雄排座次,到四大美女/三大战役/十大网红打卡地…同样,网络上不乏好事者热衷写一些所谓“10大名枪”之类的文章。每每看到这种题目,总是不禁暗自摇头,就像看到了五大菜刀,八大扳手一样。 枪,和任何工具一样,是为帮助人类较快较好完成特定工作而设计制造的。随着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向前,枪支的制造工艺自然会随之进步。试想一战时,谁会想到100年以后,奥地利会和比利时一样在武器设计上有长足的发展?今年杂志上的“名枪”,明年极有可能被革新的设计超越,而变得不值一提。 枪迷心中的经典枪款自然存在,但若要在战力上比个高低,首先得看使用场景,其次,那一定是后浪狠狠拍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误区五:XX型枪精确低,打偏赖它不赖我 在市面上关于武器装备好坏的排行中,有些枪型常常会被扣上“精确度低”的帽子,成为打不准的背锅侠。其实,影响枪支射击精度的因素非常之多。例如:枪口有无损伤,枪管里的膛线有无受损伤,前后准星调整有无错误,子弹与枪是否匹配,等等。 除了列出的种种例子,最能影响到射击精度的,还是使用者本人。在瞄准时,缺口,准星和目标的位置是否正确?扣动扳机时有没有注意自己的呼吸节奏,手有没有多余的抖动?有没有提前因为后坐力而让身体有多余的一些动作?这些人为操作才是影响是否能打准的决定性因素。 在业余射击的维度上,只因为枪型设计从而使得射击失去精度的情况,就我个人的经验,还从未遇到过。 误区六:只要有了枪,不外穿红内裤我也是超人 这常常发生在初次买枪的客人们身上。把枪拿回家以后,顿觉安全感无限上升,魑魅魍魉勿进,若是那敌人来了,迎接他的是神勇的我,和我刚买的无敌枪。但事实上,无论多厉害的武器,在危急时刻能发挥多大作用,取决于使用者对武器运用的熟练程度。若是没有充分的知识和训练,在惊慌失措中匆忙举枪,极有可能适得其反。 第一次用枪的人,受枪战电影和射击游戏的“毒害”越深,跪得就越快。自以为靠着多年游戏看片而来的硬核知识,怎么也能保九争十,挤惊全场。什么?你说要含胸驼背身体前倾?我凭啥用这么猥琐的姿势,我要像电影里的男神们,这样 或是这样 结果就是注意力没用在手腕和手臂上,顿时被后坐力打败,而偏到了隔壁靶上。即使姿势得当,上肢力量惊人,压得住和压的稳也有很大举例。毕竟平时也没有任何健身项目是能让人锻炼食指平伸时,其他四指的握力的。结果就是,就算是位套马的糙汉,也常常打完一个弹匣就精疲力竭。电影里主角一人突突全场,从手枪长枪换到加农炮。。。那真的是。。。电影啊。 所以,勤于练习,才有可能变成超人。 误区七:手枪vs小刀,降维打击有木有 美国有句话:Don’t bring a knife to a gun fight. 歌词大意就是不要带着刀去打枪战。乍一听,好有道理。但实际上,在两到六米之内的近距离肉搏中,刀的速度和破坏力,远远大于枪。这种经验主要是美国警察总结出来的。六米之内,警察从发现目标,拔枪,瞄准,射击的整个过程远远慢于持刀歹徒突然袭击时靠近目标的速度。 就像上文所述,枪只是工具而已,正确的使用时间和方法才能保证工具在我们手上发挥最大的效率。所以盲目的认为枪是武器工具进化的产物,所以比刀更要实用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说法。 误区七:狙击枪的瞄准镜,就像偷窥狂的望远镜 这一大迷思也源自于影视作品渲染。各色电影电视里的狙击桥段,瞄准镜倍率大多无限大,让sniper们将目标的一颦一笑一举手,尽收眼底。然而,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存在。任何枪械上使用的光学瞄具都有大小限制。这就决定了光学瞄具的视野范围,在倍率如此大的情况下,会导致射手对目标周围环境一无所知。一旦目标左手右手一个大型慢动作,直接出框,射手根本来不及反应,重新锁定目标。 这里得夸一下《拆弹部队》的处理,影片中美军EOD拿了英国人的狙击枪和基地组织互抽那一段就比较写实。从己方sniper视角根本无法看清敌方sniper的音容笑貌,只见半截尸体挂于窗外。 误区八:手枪的消音器,就像遥控器上的静音按钮 007可能是最喜欢用消音器的银幕英雄了吧?许多电影,尤其是早期电影,常常夸大消音器的作用,就算不把装备了消音器的枪的声音处理为零,也会表现成一种轻柔的“啾啾”声。如果,现实中真的有这么神奇的消音器,我吃土攒钱也要买买买。 事实上,消音器的真正作用只是减弱火药在推动子弹头时发出的爆炸声而已 。一般来说,消音器只能将开枪的爆炸声减弱14.3-43分贝而已。 举例:一把.45口径的手枪,没有消音器,音量为160-179分贝。而装了消音器以后,声音最小也可以达到135分贝。135分贝的概念是什么呢?手提钻钻动水泥地的声音为120分贝。 所以,可想而知,消音器只是略微减少音量保护耳膜而已,而并不可能做到完全消除声音。 误区九:视力好才能打得准 这点无需过多解释,想想奥运射击选手有多少眼镜党,你就明白了。打枪不是开飞机,全身体感,比视力更重要。 拉扯一大篇,核心永不变:懂枪,练枪,才能真正用好枪。多学习跟枪械有关的知识,清除脑中的错误信息。多多练习如何托枪,如何瞄准,充分熟悉枪的后坐力。除此之外,还要了解日常保养和常见故障排除,才能在每一次实操中从容应对,处乱不惊。 后事如何,下回分解。

器大者声必闳,行远者枪需重 —— 谁说出街不能带“重武”?!

书接上几回,咱这回从隐蔽持枪(CCW)的枪型选择、持枪技巧一路说到了配件使用和衣饰穿搭。似乎已涵盖了CCW的各方各面,但其实不尽然。子曾经曰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要在CCW时践行此句话的真谛,就绝不该止步于随身携带的手枪。好容易申请到CCW的你我,应该充分发挥CCW的价值,更系统完善地防卫自己。就小型武器而言,传统意义上的手枪其实是持枪者的最后一道防线。资深从业者,闪电牧场(Thunder ranch)的CEO科林·斯密斯(Clint Smith)曾说过:handgun is a way shooting to your rifle,大意是说但凡条件允许,长枪永远是实战的第一选择。 但在外行走毕竟不似在家,携带真正意义上的长枪在大部分场景中似乎并不现实,但有两类枪型,部分解决了出街无法带“重武”的困扰。那就是Pistol Caliber Carbine和Rifle Caliber Pistol,前者为使用手枪子弹的卡宾枪,后者为使用来福枪或卡宾枪子弹的手枪。今天在这儿,咱就来道道它们的短长。 一寸长一寸强的Pistol Caliber Carbine(PCC) PCC,顾名思义,就是用卡宾枪设计来发射手枪子弹。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 — 要集两种枪型之所长。1)使用卡宾枪设计,后坐力更好控制,打击目标也就更精准;2)枪管远长于普通手枪,使得火药在发射子弹时有更完整的燃烧过程。如此这般,火药的推力便能更完整地传导给子弹,子弹的初速度也就更快,弹头对目标的打击力度自然也就更大;3)子弹容量远高于手枪,火力大大提升,解决了普通手枪在自我防卫时火力不足的问题。 CSP,则是鄙人自己对这类枪的统称。这类枪外型虽更似卡宾枪,但实则是使用手枪子弹的手枪,举例来说,市面上类似MP5的仿制系列,虽然也是手枪(MP5,原意是Machine Pistol 5),但是枪管长于一般手枪,而短于卡宾枪。这类枪,同样具有和PCC一样的优点。 一寸短一寸险的Rifle Caliber Pistol(RCP) RCP,就使用而言和普通的卡宾枪无异,只是枪管明显短了不少,而且枪托改成了辅助残障人士使用的固定器。虽然枪管的长度有所改变,但由于还是与原本的卡宾枪或来福枪同样的型号,在较近的作战距离内,子弹的速度和对目标的打击力量还是远胜于传统手枪。 与此同时,没有了法律对来福枪枪管长度的最低限制,此类枪的机动能力也有了大幅度地提高。在CCW时,比传统卡宾枪或来福枪要轻便许多。 “重武”随车,心态很佛             当然,枪管长了,子弹多了,自然会造成随身携带的不便。毕竟,枪也不是软剑,不能绕腰三圈。那还如何隐蔽式携带呢?笔者在这里引入一个新概念,那就是所谓的trunk gun(后备箱里的枪)。             比起随身携带,上文中介绍的枪,更适合被放在后备箱里。这样一来,突发状况下,就有了既衬手火力又强的备用武器。试想,月黑风高,加班晚归,突然发现有歹人正意图闯入你家,除了报警之外,停下车,抄起后备箱里的PCC或RCP,是不是能更迅速有效威慑赶走歹人?(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当然CCW,是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选枪,也是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我只想与各位分享这些年来自己小小的一点心得体会。此外,需要多提一句的是,对于RCP的规管,法律上经常有变。各州相关法律,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购买或组装之前,请先查一下所在地区的法律法规。否则一不小心触犯了联邦法或是州法,那可就得不偿失了。唠嗑结束,下回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