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第一次看到Beretta的92式设计,应该是在一本国内的杂志上。年少的我当时不禁yy,此生若是有机会得以亲手摸一摸那画片儿上的手枪,就算没白活。
多年后,在吴宇森的《英雄本色》里又一次见到了它,又一次不争气地流下了哈喇子,一遍又一遍反复刷那华丽到夸张的枪战镜头。在我眼里,小马哥手里那把Beretta就是电影的另一个主角。
又过了几年,21岁生日那天,人生第一次没有亲人朋友在身边一同庆祝,却一点也没有觉得孤单。那天,我多了一个“新伙伴”,一把崭新的Beretta 92FS。这是我第一次为自己买礼物。而冥冥之中,也正是因为它,我从此走进了那个奇妙、刺激、又充满着迷幻色彩的枪械世界。那天的我,心情和那个遥远的下午看杂志的我,一样激动心跳。幼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若是再买件蓝色风衣,戴个银边墨镜,那就会和电影里翩翩小马哥一样帅气。都知道关键不在行头,得看脸,但是人生总可以有理想吧?
一朝中选天下知
就是这Beretta设计的92式,在1985年正式加入美国国防部编制并被定为M9型号。据说当年中标以后,曾经掀起颇大的争议。同期竞标的Sig P226与它的达标结果几乎完全一致,甚至有传言说Sig在某方面的指数比Beretta好很多。但是最终,美国国防部还是选择了Beretta,而没有采购Sig作为制式手枪。于是乎,乡里乡间,谣言四起,有的说是美国为了在意大利本土放常规导弹系统,所以不得不采购意大利的武器;有的说是意大利人在竞价的最后亏本赚吆喝,就为了能把自己的武器卖给美国。
抛开这些不可证实不可证伪的野史秘闻,来看看为何Beretta的M9设计最终成为了美国陆海空三军都选用的手枪。
首先,得明白一点:对枪迷而言,军队选择哪款手枪,是个震动圈子的大新闻,但对于将军买家来说,买手枪远没有比买飞机大炮来得威风痛快。再加上随着战争模式向现代化的转变,手枪在常规战争中的用武之地实在有限,往往就更会被军方武器采购人员所忽视。举个例子:在某次非正式聊天中我亲耳听闻,曾有位将军(某军种的总长官)甚至觉得士兵在战场上佩戴左轮手枪就足够了,可见高级将领对手枪作为常规战争武器的重视程度有多低。
明白了上面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美国军队在选择制式手枪时的一些衡量标准了。首先,安全永远第一。美国从一战开始,战士们配备的手枪就要有机械保险装置。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手枪在常规战争的阵地战中常常会因为磕碰出现走火的问题。由此,上世纪初,美国国防部对竞标手枪的设计要求之一就是一定要有机械保险。这种对机械保险的依赖性甚至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2017年,美国陆军再次选购制式手枪的时候,竞标规定上同样标明了新一代的制式手枪上仍然需要配备机械保险装置。安全第一的另一个误区,就是采用双制动手枪。双制动手枪的第一枪扣动扳机的力度需求较大,当时的主流意见错误地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不常进行手枪训练的士兵来说更安全。
其次要考虑的是北约对常规武器的统一化要求。北约的常规武器虽然可以由各国自主选择和设计,但是口径是基本统一的,手枪以9毫米为准,步枪以5.56×45毫米为准。上世纪80年代前的美国部队一直装配着.45口径的手枪,由于弹头要比9毫米的子弹大很多,许多人认为9毫米的杀伤力远差不如.45。除此之外,日内瓦公约对常规武器使用的子弹的限制,所以美国国防部在将军用手枪从.45改为9毫米以后,加大了对弹匣容量的要求。
由以上几点,就不难看出为什么Beretta会被国防部选为配备给所有军种的手枪。也不难看出为什么虽然Sig同样优秀,却没有中标。
试问谁与争锋

M9的枪身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合金技术设计,整个枪体较1911(原制式手枪)要轻便许多。同时,把机械保险从枪身挪到了手枪套筒(Slide)上,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士兵在使用时不会因为情绪紧张而错误地推起保险,导致不能正常使用手枪。
弹匣容量从1911式的7发子弹,变为了15发子弹。弹匣改为双排,枪体相应增大,这样,士兵在握枪时会更稳一些。而由于9毫米子弹的后坐力远远小于.45口径的子弹,士兵在使用时对手枪的控制也更好更简单。
再有就是M9对瞄准系统的改善。20世纪初,瞄准系统的设计停留在持枪者可以在打击目标时认真瞄准的错误理念中,再加上当时的设计者认为瞄准系统不应该过大,不然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剐蹭,所以导致了1911式的瞄准系统过小,瞄准时得找半天的缺点。而Beretta把瞄准系统适当加大,从而让使用者更轻松地使用瞄准系统,大大地加快了对目标的打击速度。

M9的设计拆装也相对简单许多,提高了战地保养的效率。士兵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拆装过程繁琐,自己一时疏忽而丢失零件了。再加上现代化的设计大大增加了零件的互换性,任何零配件只需要专业人员简单的拆装就可以发还使用,而没有像1911式那样需要专业人员投入很多时间在换装前对零件进行手工打磨。
M9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直添式装弹。大多数的手枪设计在制动循环时,枪管要在退后的同时向下倾斜,这样有利于抽挂钩(Extractor)拉出空弹壳,而且可以让子弹搭上枪管尾部的填装槽(feed ramp)顺利地进入枪膛。而M9的设计因为上机匣把枪管暴露出来,从而在制动循环中不需要枪管进行下斜,而是套筒可以在拉出空弹壳以后直接将下一颗子弹直直的装进枪膛中去,因此填装槽的设计也变得较小,从而可以减小子弹上膛的角度。这样,不仅减少了“三点卡(three point bind)”即填装槽-弹仓-弹匣引发的在装弹时的问题,更减小了枪管和手柄之间的落差从可以进一步减小枪的后坐力。
美玉微瑕
当然,M9并非没有缺点。

从1911式到M9的转换,最明显的不同可能就是扳机的制动模式。单制动的1911和双制动的M9比起来更容易让使用者上手。单制动的1911每次扣动扳机的力量和扳机的移动距离都是相同的。这样对于初学者来说,更容易掌握扣动扳机的要领。而双制动的M9往往需要使用者驯服两种不同力量,扳机移动的距离也大为不同。初学者往往会因为第一枪扣动扳机的力度太大干扰了整个瞄准的过程,从而导致弹道的偏差。在使用后,使用者往往要依靠机械保险将击槌放回原位,但在把击槌放回原位的同时,机械保险又会把枪锁死,如果要再次打击目标,还要再一次将保险推开,从而使整个使用过程过于繁琐。
另外,暴露枪管的设计让枪管的主体暴露在外。在战斗条件下,很容易直接磕碰到枪管,进而对枪管有所损害。
双层式弹匣的设计也有一定的缺陷。我曾经听很多在沙漠作战过的陆军朋友们聊起过,有些时候弹匣暴露于风沙后,由于设计的问题,会导致沙尘侵入弹匣体内,从而严重影响子弹填装的可靠性。

当然,深入探讨Beretta M9设计的优劣,就算不出一本专著,也至少能出两三篇论文。我今天只是和大家聊聊我自己的想法,仅供各位参考。虽然,M9或许并不是手枪里最好的设计,外型也并不拉风光鲜。但是做为我人生中第一把手枪的它,在我心里的地位永远不是任何一把武器可以替代的。每每拿起它的时候,小马哥的影子也总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或许,我还是应该去网上看看,到底能不能找到那件寻找了多年的蓝色风衣。

今天就扯到这里吧,咱们下回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