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ck 17问世以来,除了最早被短暂质疑过“塑料枪,搞笑呢”,那风光程度,一时无两,堪称手枪界“顶流”。在各个细分市场都表现抢眼。不仅被不下四五十个国家选为军警单位的制式手枪或备用武器,亦在民用市场被广泛用于运动射击和单兵防卫。 这一下把波澜不惊的小型武器制造业搅浑了。许多厂商虽然不愿被扣上“模仿跟风”,“步人后尘”的帽子,但是更不甘心让Glock独霸市场。为了对抗Glock的“First mover advantage”,抢占有限的市场份额,一场多快好省,超格赶洛的运动在业界悄悄开展了起来。枪厂们纷纷投入了“Glock killer”的研发设计中。咱今天就来品评一下几款为了取代Glock而诞生的手枪。 特别声明:因为Glock是Stricker Fire,为了方便比较,以下选出的手枪,均为Striker Fire。 Smith & Wesson Sigma – 抄作业都没抄对 Smith and wesson 1942 victory revolver PR ads 19世纪末,双动左轮手枪进入美国警用市场,Smith & Wesson一跃成为默认的行业老大。 二战结束后,半自动手枪崛起,瘦骆驼Smith & Wesson仍在美国警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代初,Glock进入美国市场时,Smith & Wesson还毫无危机意识地躺在功劳簿上。比起Smith & Wesson当时的手枪设计,Glock优点无数:容弹量高,自重轻,可靠性强,零件简单,警署枪械师的训练期短等等。 这个“外来的和尚”,不动声色地蚕食着Smith & Wesson在警用枪支中的份额。到Smith & Wesson发现时,为时已晚。在放任Glock对自己原有市场侵略了十多年以后,Smith & Wesson作为一个仍笃信“金属才是枪的灵魂”的企业,终于在强大的市场压力下推出了一款“塑料枪”——Sigma系列。 Smith and Wesson Sigma 或许是因为昔日老大哥心态崩了,求成心切,早期的Sigma手枪大量仿制了Glock的内部结构。甚至有传说,Glock的套筒可以与Sigma的对换。结果就是Glock一纸诉状告了Smith & Wesson侵权。 1997年Smith & Wesson与Glock庭外和解,并被迫大幅改变了Sigma系列的内部结构。这次交锋,让一个世纪以来都是警用手枪领头羊的Smith & Wesson威严扫地,不仅没得着利润,还搭上了名声。 可怜Sigma系列,也算出身名门,又在被告席上赚了一把曝光量,却在市场上毫无水花。究其原因,就是只抄了Glock的壳,却没有或不愿学习Glock真正的优点。只 要拿起Sigma就可以感觉到SmithContinue reading “盖过前浪,我便成王 – 品评那些试图取代Glock17的手枪们”
Category Archives: reviews
世界大战,不仅有枪有炮,还有一只黑猫
如果你是一个武器迷,提起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军,你会先想到什么? 是纳粹手中令盟军头疼不已的MG42机关枪? 还是德军肩上从一战扛到了二战的K98? 如果我告诉你,真正从战壕密布的一战战场,到坦克集结的二战阵地一直默默陪伴德军士兵的不是长枪,不是短炮,而是一只黑猫,你信么? 黑猫出袭,刃者无敌 这只神秘的猫,就是俗称“黑猫”的墨卡托(Mercator)K55K折刀。 网上关于墨卡托的历史记录很少,唯有的资料显示它在1856年就已开始在德国生产和销售了。简单的设计和便宜的价格使它成为一战和二战时德军没有正式编制的制式军刀。几乎每位参战的德国军人在出征之前都要买一把墨卡托带在身边。因为比起军队配发的长达15英寸的刺刀,一把全部展开也不过8英寸长的折刀,不仅便于携带,灵活防身,在战壕里切起土豆和冻肉来也更方便。 最早听说墨卡托,就被安利这不仅是一把服务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折刀,而且在二战结束后风靡全美,因为从欧洲战场归来的美军士兵几乎人手一把K55K。传闻种种,大大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墨卡托的制作工厂在德国北部的索林根。这个至今只有十来万人口的城市,却和日本的关市一样,自古以来便以锻造刀具而闻名。如今遐迩全球的双立人刀具品牌也来自该城。K55K便是十九世纪中叶索林根黄金时代的产物。 经典、经济、经用 虽说老厂在1995年易手了,但是150多年来的手工制作传统和技术一直没有改变。要知道现今的刀具市场只要沾上手工俩字,那价格一般就得三位数(单位:美元)起。而秉承了手工制作传统的墨卡托却一直价廉物美到让人不可思议。会让每一位刀具爱好者在购买时有捡漏原始股的感觉。 墨卡托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一直大步领先于时代。早在1867年,便已经开始使用背锁式设计。背闭锁的设计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在折刀延展开时不会因为错误使用而关闭,造成对持刀人的误伤。而且,这也保证了折刀折闭时不会自行展开,安全系数高高的。 把墨卡托拿在手里的第一感觉就是简单。简单之程度,令人咋舌。刀柄,不似当今折刀惯有的“奢华”,而是完全没有夸张的设计,仅仅由一片简单的金属板冲压而成。这样的设计使墨卡托的身体薄得出乎意料,大概只有0.2英寸左右。再辅以四个铆钉,就牢牢固定了刀身,闭锁,垫片,和挂绳环。 墨卡托的刀身也没有采用现今流行的经过特殊处理的不锈钢,而是采用了高碳钢为原材料。这也许是它拥有那平易近人的价格的原因之一。高碳钢的材料属性让在阵地上的士兵们可以更简单地保养自己的刀,在石头上打磨几下,就可以把使用多时,业已变钝的刀,变成可以吹发断丝的利刃。墨卡托的刀身硬度为55洛氏,这种适中的硬度使刀身具有一定的弹性,不会像硬度较高的刀那样因为遇上硬物而撞出豁口。当然,高碳钢需要经常保养,否则可能导致出现锈斑。 口袋里的切片神器,藏柜里的历史名刀 墨卡托的刀刃,采用平磨(flate grind)设计。约3.5英寸长,0.12英寸厚,是最适合切片的比例。无论是野营做饭时片个香肠火腿裹腹,还是仰望星空时片个苹果柠檬品味生活的酸涩与甘甜,墨卡托都是不二的选择。 一百五十年后的今天,折刀的设计理念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折刀为了取代直刀而择取了直刀的设计元素,刀身愈发粗壮,却失去了折刀的初心。折刀的价值和意义,就是方便实用,灵活小巧,而并非要一把开了刃,可以折的粗壮撬棍。 德国“黑猫”墨卡托那忠于历史的设计,一百五十年来始终坚持手工制作的传统,让其当之无愧荣列最值得收藏和使用的刀具之一。不是每一把刀,都见证过淋漓的鲜血,历史的激荡,文明的冲突。墨卡托,见证过。 无论你是喜爱刀具,还是喜爱历史的收藏者,墨卡托K55K折刀都是你的必收之作。相信哪怕一百五十年以后,墨卡托扔会在一群赛博朋克刀具中散发自己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微信公众号开通啦,喜欢的小伙伴可以扫码关注哟*****
末日武器的首选,不要船票也要TA
很久以前,看了一部关于AK的纪录片。片中有位仁兄用低沉的声音斩钉截铁:“当西方文明走到尽头的那天,我会毫不犹豫,捡起地上的AK”。当时的我,对这种说法摇头不屑。毕竟本人是抱着M16(AR系列之一)讨过生活的人。AR系列的精密设计,模块式的先进理念,不仅让许多国家选择其装备军队,也让当时的我真情实感认为,如若某月某天,末日不幸降临,即使在墙根儿瑟瑟发抖,抓紧了怀里的AR,也能坚强五秒,续命三天。 但是,日子一天天过,直到某刻我惊讶地意识到手里的AK数量多过了AR,自己在子弹上膛之时也更习惯于反手拉枪栓,而不是找下机匣上的乒乓按板,我才慢慢理解了片中那位仁兄的话。 吃一堑,长一智 二战后期,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军向东,征讨苏联。本以为手持莫辛纳甘(Mosin- Nagant)就可以保卫祖国的苏联红军却惊异地发现,德军扛着的并不是自己熟悉的毛瑟K98拴动式步枪,而是一种叫突击步枪(Sturmgewehr-44,简称StG-44)的小型全自动武器。不仅杀伤力比苏联红军手中的PPSh-41(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ёт Шпагина)要猛许多,子弹的穿透力也高出不少。更重要的是,以当时的标准,StG-44枪械质量相当稳定,大大提升了纳粹德军的战斗能力。 当然,战争的结果,我们在历史书上都已学过。可是,作为胜利者的苏联,对拿着莫辛纳甘死磕StG-44的惨烈一直心有余悸。所以,它便借助从德国掠夺的人力和物力研发了一款在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或许没有之一的武器 — AK47。 稳,就一个字 每每提起AK,第一个跳进人们脑海的不是莫桑比克国旗上的影子,而是它那近似神话传说的稳定性。无论是中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还是东南亚潮湿闷热的丛林,或是中美洲温差巨大的山地,AK都能稳定作业。如果有一天,就算有人告诉我火星人的军队也在使用AK,我亦不会奇怪。 坊间也一直流传着关于AK稳定性的传说。例如:越战期间,由于M16屡屡卡壳,美国大兵们不得不捡起敌人的AK作战。虽然传言未经证实,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AK在战场上有着别的武器不能比拟的稳定性。 末日之枪本枪 枪店里没有顾客的时候,员工经常闲聊瞎扯。“末日之枪”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各枪入各眼,大家的答案各不相同。而我的答案却久未改变:AK。而关于AK的利弊谈,同样是各国枪迷间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今天,我也来和各位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在此说明一下:今天文中提到的AK,可以概译为AK47系列,有机会我们会再聊聊AK74系列。 1)你看这子弹,它又多又好 AK-47的子弹为7.62x39mm,比起5.56x45mm的AR15子弹要大一点。大,自然意味着本身的质量更高。最常用的5.56mm子弹一般在55格令左右,市面上也有45格令,62格令,65格令,72格令,77格令,甚至90格令的子弹。而一颗普通的7.62x39mm子弹一般重量在122格令左右,最重的甚至可以达到150格令左右。7.62x39mm的初速度是每秒2350英尺,相比于5.56x45mm每秒近3000英尺的初速度,似乎逊色不少。然而就是这个速度慢,体重大的“胖子”,辅以传统的铁制外壳弹头,打击到目标时不会因为撞击掩体而崩解。也就是说,同样的距离内,AK的子弹比AR的子弹更具穿透力。 咱们举个例子吧:据联邦调查局在2000年前后的数据统计,90%以上的城市枪战均发生在100码以内。在近距离枪战中,7.62x39mm的穿透力完美呈现了什么叫让坚实掩体秒变窗户纸的能力。试想:在近距离与翻墙越户的坏蛋们作战时,手里要是有把AK,是不是就再也不怕那些牛鬼蛇神躲在掩体后面伏击你了? 另外,由于厂家们想要节省造价,现在市场上的AK子弹从子弹头到子弹壳,基本上以钢制为主,而非像美国生产的子弹那样由黄铜制造;又因为原华约集团的东欧各国的子弹产量都很高,所以,就算加上运费和附加税,进口的7.62x39mm子弹还是要比土生土长的5.56x45mm便宜很多。以每箱1000发的单价进行比较,7.62x39mm是同数量5.56x45mm价格的40%左右。也就是说,同样的价钱,可以买到更多AK子弹。子弹多了,练习的机会就会多;练习多了,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就能更处变不惊,沉着应对。 再次,子弹货源的稳定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无论是因为美国左翼政治势力的反枪操弄,还是政府部门过大的订单导致供给量不足,但凡有些许风吹草动,5.56x45mm子弹的市场价不仅会不断飙升,甚至出现断供。而进口的7.62x39mm因为不是北约的制式子弹,反而货源稳充足,价格稳定。 综上所述,单单只从子弹上来看,AK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简约,不简单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曾经曰过:复杂的东西没有用,有用的东西不复杂(все, что сложно, не полезно, все, что полезно, просто)。 相比AR系列,AK的设计简洁许多。原因很简单:复杂的武器设计,很难实现在最短时间内把一个从来没有碰过任何武器的西伯利亚农民训练成冲锋陷阵的战士。 想当初我在军队时,教官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来教我们这些新兵怎么使用、维护、保养手里的M16。即便如此,第一次打靶时,仍有许多兄弟们因为操作不当出了问题,闹了笑话。如果当时手里的是更简单易操的AK,也许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失误了吧。 即使是枪迷,大多数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平时都有工作家庭,实弹训练的机会有限。突发事件中,无论是自己,还是家人,要上手就用,AK比AR要简单许多。上弹匣,开保险,拉枪栓,就可以驰骋沙场,保护家园了。 3) 硬核知识点:枪管、冷轧与膛线 按照传统,AK的枪管都是冷轧(Cold Hammer Forged)出来的。虽然不如用揿扣膛线(button rifled)枪管的AR准确度高,但制作过程中的千锤百炼让枪管密度更大,也更为坚固耐用。由于膛线的切割一样是在冷轧过程中制作,所以AK枪管相较于揿扣膛线的枪管更为平滑,省去了不少多余的制作过程。从中,也可看出当年的苏方与美方,在武器制造理念上的差别。 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AR厂商也注意到了冷轧枪管的优点。经过现代技术的不断改造,AR冷轧枪管的准确度也不断提高。现在市面上,不少AR系列也采用了冷轧枪管。可是,由于冷轧枪管的机械设备价格较高,有冷轧枪管的AR价格比非冷轧枪管的AR高很多。AK,则因为制造厂商均为制造国的军工企业,使用冷轧枪管对价格也并无太大影响。 4)菜价神枪:无出其右的性价比 第一次在枪店见到AK,大约是在2000年左右。那时的AK可真是物美价廉,不买亏钱。一把崭新的枪,外加1080发子弹(那时候的子弹都是放在罐头里的),不过区区四百大洋。一度怀疑光买材料是不是都不止这个价。据说,在中国的留学考试培训课程中,经常有关于在美利坚AK47比补颗牙便宜的梗出现。 现在,一把同样的AK价格已近千元大关了。当然,和同等级的AR相比,其价格还是便宜。如果拿着买一把上等AR的价钱,你不仅能买同等级的AK,还能用剩余的钱买子弹和第三方配件。与AR相比,AK的性价比那是杠杠的。 多说一句题外话,有投资眼光的买家一定看出来了,AK虽然价格平民化,但这些年的价格也是一路走高,而且完全未见跌势。只要看看过去10-20年的广告就不难发现,AK系列,尤其是东欧进口的系列,不失为投资和收藏的绝佳选择。在此挖坑:关于武器收藏和投资,我有机会详细开文聊聊。 4)大家来找茬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就算这里里外外近乎完美的AK也不例外。 缺点一:进步小,款型杂。自问世以来的近80年里,AK的设计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在AR系列早已多次迭代革新,进入了模块式设计的今天,AK仿佛还停留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由于前苏联默许前成员国制造本地AK,各地的具体款型也有不同。新手买家在购入配件时一定要留意与自己的枪是否匹配,比如:为罗马尼亚AK设计的护木,是无法在俄罗斯的AK上使用的;同理,保加利亚的导气管,也无法在塞尔维亚的枪上使用。 缺点二:配件少,很难找。正因为没有模块式的设计,对于AK来说,第三方的配件也比较少。虽然近几年有很多工厂想尽办法把增加AK系列在配件上的多元化设计,例如增加枪体上的配件轨道,从而可以安装一些第三方配件。但是由于枪体设计本身的原因,让AK系列的配件并不可能与AR配件的多种多样相媲美。 缺点三:粗不粗,手知道。由于这是为了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精神设计的产品,AK的设计比较粗糙。虽然这么多年也算是有些许人性化改进,但是“粗旷”的风格还是没有改变。所以,我在这里多提醒一句:AK虽好,用时可不要忘了戴手套,否则容易一不留意划伤自己,未上火线就挂彩,那就得不偿失了。 缺点四:喵喵喵,瞄不着。AK的瞄准系统相对于AR系列产品来讲要短小一点,从而造成了在需要快速反应的时候,不如AR的瞄准系统使用方便。建议在枪上装个红点比较好,可以加快对目标的锁定速度。 谣言至于智者,短信至于呵呵 既然聊AK,就不能不聊聊市面上很多人对AK的误解: 1)AK,准头不够? 如上所述,AK和其他同类型武器,尤其是美国制造的武器,在设计理念上有不小的差异。 从独立战争的肯塔基来福枪到现代战争中特种部队最新的SCAR,美国小型武器设计最重要的传统就是:精确度,精确度,精确度。以AR系列为例,按照美国陆军的要求必须达到百米内射击10发子弹精度偏差小于5英寸(AR系列武器的精确度一般远远小于5英寸,以3-4英寸为常态)。美国和西欧的武器设计者认为,精准的武器,不仅可以节省子弹,还能减少在战场上的误伤。Continue reading “末日武器的首选,不要船票也要TA”
阿Sir,我不当大哥很久了—— 浅谈Beretta M9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Beretta的92式设计,应该是在一本国内的杂志上。年少的我当时不禁yy,此生若是有机会得以亲手摸一摸那画片儿上的手枪,就算没白活。 多年后,在吴宇森的《英雄本色》里又一次见到了它,又一次不争气地流下了哈喇子,一遍又一遍反复刷那华丽到夸张的枪战镜头。在我眼里,小马哥手里那把Beretta就是电影的另一个主角。 又过了几年,21岁生日那天,人生第一次没有亲人朋友在身边一同庆祝,却一点也没有觉得孤单。那天,我多了一个“新伙伴”,一把崭新的Beretta 92FS。这是我第一次为自己买礼物。而冥冥之中,也正是因为它,我从此走进了那个奇妙、刺激、又充满着迷幻色彩的枪械世界。那天的我,心情和那个遥远的下午看杂志的我,一样激动心跳。幼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若是再买件蓝色风衣,戴个银边墨镜,那就会和电影里翩翩小马哥一样帅气。都知道关键不在行头,得看脸,但是人生总可以有理想吧? 一朝中选天下知 就是这Beretta设计的92式,在1985年正式加入美国国防部编制并被定为M9型号。据说当年中标以后,曾经掀起颇大的争议。同期竞标的Sig P226与它的达标结果几乎完全一致,甚至有传言说Sig在某方面的指数比Beretta好很多。但是最终,美国国防部还是选择了Beretta,而没有采购Sig作为制式手枪。于是乎,乡里乡间,谣言四起,有的说是美国为了在意大利本土放常规导弹系统,所以不得不采购意大利的武器;有的说是意大利人在竞价的最后亏本赚吆喝,就为了能把自己的武器卖给美国。 抛开这些不可证实不可证伪的野史秘闻,来看看为何Beretta的M9设计最终成为了美国陆海空三军都选用的手枪。 首先,得明白一点:对枪迷而言,军队选择哪款手枪,是个震动圈子的大新闻,但对于将军买家来说,买手枪远没有比买飞机大炮来得威风痛快。再加上随着战争模式向现代化的转变,手枪在常规战争中的用武之地实在有限,往往就更会被军方武器采购人员所忽视。举个例子:在某次非正式聊天中我亲耳听闻,曾有位将军(某军种的总长官)甚至觉得士兵在战场上佩戴左轮手枪就足够了,可见高级将领对手枪作为常规战争武器的重视程度有多低。 明白了上面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美国军队在选择制式手枪时的一些衡量标准了。首先,安全永远第一。美国从一战开始,战士们配备的手枪就要有机械保险装置。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手枪在常规战争的阵地战中常常会因为磕碰出现走火的问题。由此,上世纪初,美国国防部对竞标手枪的设计要求之一就是一定要有机械保险。这种对机械保险的依赖性甚至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2017年,美国陆军再次选购制式手枪的时候,竞标规定上同样标明了新一代的制式手枪上仍然需要配备机械保险装置。安全第一的另一个误区,就是采用双制动手枪。双制动手枪的第一枪扣动扳机的力度需求较大,当时的主流意见错误地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不常进行手枪训练的士兵来说更安全。 其次要考虑的是北约对常规武器的统一化要求。北约的常规武器虽然可以由各国自主选择和设计,但是口径是基本统一的,手枪以9毫米为准,步枪以5.56×45毫米为准。上世纪80年代前的美国部队一直装配着.45口径的手枪,由于弹头要比9毫米的子弹大很多,许多人认为9毫米的杀伤力远差不如.45。除此之外,日内瓦公约对常规武器使用的子弹的限制,所以美国国防部在将军用手枪从.45改为9毫米以后,加大了对弹匣容量的要求。 由以上几点,就不难看出为什么Beretta会被国防部选为配备给所有军种的手枪。也不难看出为什么虽然Sig同样优秀,却没有中标。 试问谁与争锋 M9的枪身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合金技术设计,整个枪体较1911(原制式手枪)要轻便许多。同时,把机械保险从枪身挪到了手枪套筒(Slide)上,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士兵在使用时不会因为情绪紧张而错误地推起保险,导致不能正常使用手枪。 弹匣容量从1911式的7发子弹,变为了15发子弹。弹匣改为双排,枪体相应增大,这样,士兵在握枪时会更稳一些。而由于9毫米子弹的后坐力远远小于.45口径的子弹,士兵在使用时对手枪的控制也更好更简单。 再有就是M9对瞄准系统的改善。20世纪初,瞄准系统的设计停留在持枪者可以在打击目标时认真瞄准的错误理念中,再加上当时的设计者认为瞄准系统不应该过大,不然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剐蹭,所以导致了1911式的瞄准系统过小,瞄准时得找半天的缺点。而Beretta把瞄准系统适当加大,从而让使用者更轻松地使用瞄准系统,大大地加快了对目标的打击速度。 M9的设计拆装也相对简单许多,提高了战地保养的效率。士兵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拆装过程繁琐,自己一时疏忽而丢失零件了。再加上现代化的设计大大增加了零件的互换性,任何零配件只需要专业人员简单的拆装就可以发还使用,而没有像1911式那样需要专业人员投入很多时间在换装前对零件进行手工打磨。 M9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直添式装弹。大多数的手枪设计在制动循环时,枪管要在退后的同时向下倾斜,这样有利于抽挂钩(Extractor)拉出空弹壳,而且可以让子弹搭上枪管尾部的填装槽(feed ramp)顺利地进入枪膛。而M9的设计因为上机匣把枪管暴露出来,从而在制动循环中不需要枪管进行下斜,而是套筒可以在拉出空弹壳以后直接将下一颗子弹直直的装进枪膛中去,因此填装槽的设计也变得较小,从而可以减小子弹上膛的角度。这样,不仅减少了“三点卡(three point bind)”即填装槽-弹仓-弹匣引发的在装弹时的问题,更减小了枪管和手柄之间的落差从可以进一步减小枪的后坐力。 美玉微瑕当然,M9并非没有缺点。 从1911式到M9的转换,最明显的不同可能就是扳机的制动模式。单制动的1911和双制动的M9比起来更容易让使用者上手。单制动的1911每次扣动扳机的力量和扳机的移动距离都是相同的。这样对于初学者来说,更容易掌握扣动扳机的要领。而双制动的M9往往需要使用者驯服两种不同力量,扳机移动的距离也大为不同。初学者往往会因为第一枪扣动扳机的力度太大干扰了整个瞄准的过程,从而导致弹道的偏差。在使用后,使用者往往要依靠机械保险将击槌放回原位,但在把击槌放回原位的同时,机械保险又会把枪锁死,如果要再次打击目标,还要再一次将保险推开,从而使整个使用过程过于繁琐。 另外,暴露枪管的设计让枪管的主体暴露在外。在战斗条件下,很容易直接磕碰到枪管,进而对枪管有所损害。 双层式弹匣的设计也有一定的缺陷。我曾经听很多在沙漠作战过的陆军朋友们聊起过,有些时候弹匣暴露于风沙后,由于设计的问题,会导致沙尘侵入弹匣体内,从而严重影响子弹填装的可靠性。 当然,深入探讨Beretta M9设计的优劣,就算不出一本专著,也至少能出两三篇论文。我今天只是和大家聊聊我自己的想法,仅供各位参考。虽然,M9或许并不是手枪里最好的设计,外型也并不拉风光鲜。但是做为我人生中第一把手枪的它,在我心里的地位永远不是任何一把武器可以替代的。每每拿起它的时候,小马哥的影子也总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或许,我还是应该去网上看看,到底能不能找到那件寻找了多年的蓝色风衣。 今天就扯到这里吧,咱们下回再聊。
新枪已入手,咋用才最溜? — 新枪使用保养指南
日落西山飞晚霞,过完背调刷完卡,背上新枪跑回家,潇洒! 轻拆包装心如花,金属锃亮枪挺拔,忽见一地零件撒,吓傻! 莫要惊慌,莫要害怕,今天咱们就来说说新枪入手后的使用与保养。 能玩乐高就能拆TA 枪支的战地拆装(Field Strip)应该是每一位持枪人的必备技能。作为新手,首先要记住的是,在使用或长期保存枪支的前后都要检查一下零件。这样,便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和替换过度磨损的零件,从而保证再次使用时,枪支能处在良好的状态。 如果对所买枪械的型号并不熟悉,可以在买枪之时让店主展示如何占地拆装。往往在看过行家演示之后,自己动手时会更多信息。这种学习方式,比纯阅读文字说明要直观易学许多。 如果找不到人演示教学,必须自己摸索,那么,动手前请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1)一定要确保枪是空的,一定要确保:枪是空的,一定要确保枪是:空的;2)枪上的零件一般体积较小,所以尽量找个干净整齐的空间做拆装。在一地杂物里寻找零件容易导致血压上升,不利于身体健康;3)保护眼睛,例如戴上抗击打能力强的眼镜之类。枪,尤其是半自动手枪,基本上都依靠弹簧的张力下组装,如有不慎,零件在弹簧的作用力下会鹰击长空,误伤枪主。一般的主弹簧的压力都在16磅以上,而零件只有几克重,那打击力度,如果不想余生在公海做海盗的话,操作时请慎重。4)仔细耐心阅读说明书。 现在的半自动手枪设计,一般无需任何工具即可进行战地拆装。所以,当你觉得哪个销钉就是不动,需要用锤子的时候,请重新阅读说明书。这极有可能是你拆装步骤错误导致的,也许只要把某个零件稍微搓动一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总之,做战地拆装的时候,蛮力不好使,伤枪也伤人。 注意了以上几点,剩下的就是给枪一点耐心,给自己一点信心。咱能脚踩乐高,手撕宜家,这小小的一把枪,还是搞得定的。 润滑剂是TA最好的朋友 从最先进的CNC,到最普通的轴承零件,只要金属之间产生摩擦,就需要润滑剂。枪,也不例外。遥记得自己当年在靶场工作时,经常见人在使用新枪时遭遇卡壳问题。最简单的处理方法之一,就是把枪上点上几滴润滑油,往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枪,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只有金属零件间的摩擦,还有子弹爆炸和燃烧过程中迅速产生的热量所带来的的损耗。润滑剂对枪,尤其是半自动枪是极为重要的。 润滑剂主要分为两大类:油(oil)和膏(grease)。 润滑油,顾名思义就是液体油状,应用在零件上会四处流动;而润滑膏则是半固体质地,应用在枪体上,会老老实实在那待着。 市面上润滑剂的品牌比较多,这里不一一介绍,购买时主要看个人喜好。润滑剂产品的广告营销噱头很多,非常唬人,什么这个特种部队,那个战术小组指定用品。但其实,我们日常使用大可不必追求这些名头。首先,民用枪支的耗损远不能和军用枪支的损耗相提并论;其次,民用枪支的使用环境比军用枪支的使用环境要优越很多。所以只要是市面上给枪支设计的润滑剂,润滑功能足够民用枪支使用,不用刻意追求品牌。 TA也需要洗白白 每次打完枪,要尽快清理。这样,不仅可以将残留在枪身里的火药燃烧残留物清理掉,更可以借此机会检查一下枪身的零件有没有其他磨损。 枪店通常都有清理枪支的套装售卖。这些套装一般按口径区分,但如果下次购入别的口径的枪支,不需要再新买一个套装,只需把刷枪管的刷子换一下,就可以了。 此外,有些套装里没有专门擦枪管的清理溶剂(solvent),需要额外购买。而有的套装声称自己是润滑剂和清理溶剂的2合1产品,个人认为,这种产品名头虽然花哨,使用却要慎重。因为,擦枪管溶剂是要将所有的残余物都抹掉,而润滑剂则是要让枪的零件在使用时更为润滑,两个目的相反的产品合二为一,势必会影响其中某种作用的发挥。不知各位读者是否也有同样的想法。 最后,诚恳地建议一下,在保养时戴上医用的橡胶手套,因为清理溶剂有一定的腐蚀性,润滑剂通常也是原油提炼出来的化学物质,这样可以防止有毒物质不会从皮肤侵入体内。 子弹的学问 有位帅哥智者曾经说过,没有子弹的枪,不过是个高级镇纸罢了。而同一口径的子弹价格千差万别。以9mm子弹为例,从$0.17/发到$0.67/发都有。 区别究竟在哪儿? 一般在靶场里用的训练子弹,只要口径对,相对燃烧的比较干净,可以在靶纸上戳出窟窿即可,无需任何特殊功能。所以,大可以买一些便宜被称为range rounds, round nose 或是 full metal jacket(fmj)的便宜子弹。 相较之,家防实操的情况下,就需要买一些 jacket hollow point(jhp)。这种子弹打出去的手感和fmj 无甚差别,但弹头采用了独特的空心设计,让子弹在打击目标时,可以更好地将能量传导入目标体内。此外,这种设计可以强迫弹头在打入目标体内时展开,从而更有效地破坏肌肉纤维组织。而且,因为把更多能量释放在了目标体内,就能减少多余能量误伤到目标身后的人或物品的可能性。更重要地,jhp 的类型设计多样,有的设计使用纯铜弹头,让子弹轻便,飞得更快,打得更有力度;有的设计在弹头中放入橡胶插件,让子弹打到目标体内时,更好更快的展开,从而提高打击力度。不像fmj那样千篇一律。所以, jhp 一般比 fmj 要贵不少。 今天简单聊了一下新枪入手后的使用和建议购买的配套保养产品。当然,这只是起点。希望以后有机会和大家深入探讨,共同进步,做更负责更优秀的gun owner!
子弹百搭,一枪多用,武器界之鼻祖,你不知道的左轮
枪店柜台上,琳琅满目的手枪背后,往往陈设着各色子弹。不知诸位看官可否思量过以下问题:手枪子弹种类虽多,但有不少款型类似,有没有一种手枪能配置多种子弹的?答案:大写的有!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可以装填不同型号子弹的左轮手枪。 左轮手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1830年),经典西部片里,牛仔们解救村镇,决斗杀敌,用的都是它。说它是武器届祖宗级神枪,并不为过。在左轮手枪出现之前,很少有机动性和可靠性双佳的设计。是柯尔特的派特森左轮手枪第一次把大容弹量,大杀伤力和可靠性联系在了一起。在此之前的手枪容弹量一般只有一发,而填装速度也是惊人之慢。难得有可以一次填装多发子弹的手枪,俗称胡椒盒(pepper box),不仅可靠性极差,杀伤力也明显不足。所以,派特森左轮手枪一经问世便解决了火力不足与可靠性差这两大问题。一时之间,洛阳纸贵。也正是从此刻起,左轮手枪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淘金客的包里,到牛仔们的腰间,从约翰·艾德慕斯到佛朗西斯科·维拉,从圈地运动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左轮手枪几乎无所不在。 即便是几百年后的今天,市面上早已是半自动手枪的天下,左轮手枪仍有大量忠实拥趸,乃至许多国家的警察部队仍以左轮手枪为标准武器配备。 左轮手枪较之其他手枪的一大优势,就是子弹选择上的多样。这里的选择不似散弹枪那般有多种不同用途的子弹选择,而是能搭配各种不同型号的子弹。例如:一把口径为.375 mag的左轮手枪,就可以用.375 mag 和.38 special两种子弹。有的枪械师对左轮手枪的转轮稍加修改,就可以让同一支左轮手枪发射4种不同型号的子弹。虽然,这种枪并不适用于家防,但是在子弹使用上非常灵活。危急时刻,随手抓的不同子弹都能用,也能为使用者带来不少战术优势。 左轮手枪的另一大优点,是其超高的可靠性,因为没有采用滑膛设计,使用者大可不必担心由滑膛或弹夹造成的机械故障。即使子弹由于种种原因未被击发,你也无需费力地清除卡在枪膛里的子弹,而只需再一次扣动扳机,下一发子弹就会自动转到击发位置,并被击发。这样,自然就为连续打击目标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也正是因为轮式弹仓的设计,左轮手枪上膛的过程要比半自动手枪简单许多。不像后者,使用者在上膛时要拉动,在弹簧压力下的上机夹填装第一发子弹,左轮手枪只需把弹仓推入枪体内便可以开始射击。 当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以今日之眼光看,左轮手枪势必有大量劣势。 其中,最大的问题和左轮手枪的弹仓设计直接相关。正因为左轮手枪采用了轮式弹仓的一体式设计,子弹的数量有限,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会由于容弹量低而处于火力劣势。同时,轮式弹仓在子弹填装时比半自动手枪要慢许多,更容易让目标有机可乘。 另外,老式的设计没有更好地考虑人体对后坐力的吸收。对初学者而言,成功控制左轮手枪的后坐力比要控制半自动手枪的后坐力比起来难上不少,由此,使得对目标的打击不够精确。 最后,左轮手枪一般无法像半自动手枪一样安装照明系统。因此在家防之时,使用者如果要去做搜查,就要一手持枪,一手拿照明系统,远没有把照明系统和枪捆绑在一起使用那么方便。 当然,左轮手枪的利弊远远不止我们今天谈到的这些,以上只是我想请大家在挑选家防左轮手枪的时候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而已。我们今天就扯到这里吧。
好马还需好鞍配,霰弹枪实用配件指南
书接上回。填完了4473,通过了背景调查,清空了荷包,欢欢喜喜地把选中的散弹枪拿回家,高兴之余难免会有个问题:然后呢?新入枪坑的初学者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散弹枪在突发事件里发挥最大作用?有啥厉害的+武力值+buffer+外挂的小道具?我们今天就来扯扯这个吧。 散弹枪的优点 先复习一下散弹枪的优点。首先便是火力猛。虽然没有像影视剧作里那样百步之外血溅八尺那么夸张,但是枪械业界普遍认同:近距离内(1-25码)与一般的手枪和卡宾枪相比,散弹枪的杀伤力相对较高。原因很简单,散弹枪的子弹——散弹,顾名思义是由多个弹丸装配组成的,拿警用的Federal Premium LE with flightcontrol wad 00 Buckshot来讲,子弹由9个33克的铅弹组成。子弹在近距离内(5-15码)可以将9个铅弹全部打入目标。相比之下,手枪和卡宾枪的子弹一次只能将一个弹丸射入目标,同样的打击力度,散弹枪的威力显而易见。 其次,散弹枪的子弹非常多元化,有专门打鸟,打飞碟的Birdshot;有可以用来家防的Buckshot;还有可以打击相对远程(100-150码)目标或者狩猎大型猎物的Rilfe Slug,甚至可以发射致命性较低的子弹,例如警用的沙包弹等等。此外,因为大多数散弹枪没有采用弹夹的设计,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使用者如果愿意可以根据情况随时轻松的调整子弹的种类。这是一般的手枪和卡宾枪不可比拟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散弹枪的机械构造相对于手枪和卡宾枪要简单(尤其是泵动式,就是所谓的pump-action),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的几率较低。即使出现了故障,也可以相对简单地排除,而不似手枪和卡宾枪那般繁琐。 散弹枪的缺点 人无完人,枪无完枪。散弹枪的缺点同样显而易见。特殊的弹仓设计让散弹枪给人一种活力不足的感觉。一般打猎用的散弹枪,弹仓里只有4发的容弹量,就算是专门为军用设计的散弹枪,最多也不过是7发子弹而已。也许4-7发子弹的容弹量在战场上应该够用了(狩猎法也对枪支的容弹量有规定),然而我还是觉得在家防的时候,子弹量和心惊肉跳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其次,后坐力太大,是散弹枪往往让初学者敬而远之的另外一个缺点,一次要把那么多弹丸从那么长的枪管里推出去,自然少不了在弹壳里多放一点火药,而爆炸产生的爆发力虽然成功地把弹丸推出去了,然而它也会把那个叫后坐力的反作用力狠狠地推到使用者的肩膀上,如果持枪姿势不正确,散弹枪的后坐力很可能对使用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单就泵动的散弹枪而言,虽然机械构造简单,但由之而来的也是对使用者的熟练程度有相对高的要求,毕竟每一发子弹从上膛到退弹壳,甚至排查故障都需要使用者手动完成。相对于利用后坐力上膛、退弹壳的半自动散弹枪,或手枪、卡宾枪,使用者需要更加熟悉泵动散弹枪的使用方式。 配件 居家必备类 好在,散弹枪看似在使用上有难点,但初学者们却不需要对其望而却步。因为,有一些配件,可以很好地帮助使用者更流畅地操弄散弹枪,并在突发情况下最大限度发挥枪的威力。 如前文所述,供弹量是散弹枪的一大问题。针对此,使用者们可以在枪身装一些侧鞍携弹装置(side saddle shell carrier)。这样虽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容弹量问题,但可以把枪体的载弹量最大化。这样一来,只要在射击过程中有计划地对弹仓实行填装,还是可以保证对枪的火力供应。 除了在枪身上装侧鞍携弹装置以外,还可以对弹仓进行扩容。市面上有很多加长弹仓(magazine tube extension)。加长弹仓的子弹增加容量从一发到数十发不等。值得注意的是,就家防而言,加长容弹仓的数量太多,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枪体的大小及重量。而且,有些加长弹仓的机械构造比较复杂,如果在使用时有机械故障发生,则可能会造成在排查故障时浪费更多的时间。 后坐力的问题,则可以通过对枪托的改进而改善。笔者个人认为,市面上的散弹枪枪托对华人来讲并不很适用,因为它们的总长度通常过长。因为,我们东亚人种的体型相对于欧洲人种而言,稍微小一些,所以在使用原厂枪托的时候总会有一点被抻长的勉强感。我一般会把枪托改为青少年用的枪托(youth stock),这种枪托会比成人枪托短大致两英寸,使用起来可以更好地控制枪身。而且,在装弹和退弹壳过程中不会产生那种抻着脖子,够不着的感觉。只要控制好枪身,加上正确的持枪姿势,就能更好的控制后坐力。 另外,选择正确的子弹也是控制后坐力的关键。一般来讲,Birdshot后坐力相对较小,但是打击力度不够。而打击力度大的Rifle Slug不仅会造成误伤,后坐力又相对过大。一般的Buckshot虽然中和了Birdshot和Rifle Slug的优点,但是对初学者来说也许还是后坐力过大。我建议大家在买子弹的时候选择减小后坐力的子弹(reduced recoil)。其中之一,便是前文提到过的Federal Premium LE 00 Buck Shot with Flightcontrol Wad。 锦上添花类 还有一些配件,虽非必需,但能大幅提升使用体验。其中之一就是照明系统。众所周知,多数入室抢劫都是发生在晚上。照明系统,尤其是强光照明系统可以帮你在第一时间内确认目标,厨房里打碎的盘子和嘈杂声是因为有坏人闯入,还是自家的小狗跳上了橱柜?有了照明系统,你就不用在屋子里到处找灯的开关了。强光照明系统更能让目标暂止丧失夜视能力,从而可能一枪不发,把坏人从家里赶出去。这种照明系统一般会把枪管下面的枪托换掉,而且照明系统本身对后坐力也有一定的抵抗力,所以不会因为实弹练枪的反复使用中被损坏。 其二,像来福枪一样的瞄具(Rifle Sights)。一般散弹枪的瞄准系统只有一个豆子大的原点而已,而散弹枪装上类似来福枪的瞄具,可以让你有机会更精准地打击目标,避免误伤。 此外,就是枪带。枪带可以让使用者轻松将散弹枪挂身上,而且能帮使用者控制枪口位置,避免让枪口来回乱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散弹枪的体型和威力,经常让人望而生畏,但是,正确的使用,正确的配件选择,正确的持枪方法,加上多多练习,不需很久,谁都能自如地扛起这把大枪,保卫自己的家园。 好了,今天就扯这么多吧,咱们下次见。
枪界常青树,家防好帮手!散弹枪选购指南
初次买枪的消费者和的鲜少接触枪械的朋友们经常问我:如果就买一把枪,在家放着镇宅防盗,应该买哪支? 我的答案从未改变,散弹枪,散弹枪,散弹枪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个答案通常会让新入枪坑的小白们诧异不已。在多数人眼中,散弹枪似乎并不适合初学者,尤其是身形娇小的女生使用。这些误解,大多源自于人们对散弹枪较大体积的直观感受,以及影视作品对散弹枪的夸张呈现。 以下,就为散弹枪正正名,并聊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散弹枪。 泵动和半自动 泵动式和半自动式是家防用散弹枪的两个常见制动形式。 泵动,实际上是全手动制动。从填装枪膛里的子弹,到把用过的子弹壳退掉,需要持枪者自己执行每一项动作。泵动散弹枪通常没有单独的弹夹(虽然这两年有厂商开始开发有弹夹的泵动散弹枪),而是利用枪管下的固定弹仓来载弹。这中形式有一大好处:使用时,不会有任何因为弹夹的质量问题而导致的供弹系统故障。更不会在使用时出现因为换弹夹而造成的时间延误。而且,固定弹仓的设计更有利于在使用中任意地更换子弹种类。 泵动式散弹枪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雷明顿(Remington)生产的870系列。从军队到警察,从在广袤的森林草原狩猎,到硝烟滚滚的战场,都能时长见到870系列的身影。 除此之外,与雷明顿齐名的茂斯堡(Mossberg)所设计的500系列和590系列也同样是经久耐用。同样,为美国军队在历次战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 半自动散弹枪,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子弹打出去的后坐力来填装枪膛里的子弹,同时把枪膛中的空弹壳撤出枪身。因为这种设计把使用者从散弹枪的制动过程中分离出来,所以这种设计一大缺点便是可能出现由于操作失误导致的制动问题。但是,半自动散弹枪通常会大幅度提升使用者的射击速度,从而更好地对目标进行连续打击。半自动式散弹枪的供弹系统有些使用传统的固定弹仓,近年来也有一些采用了弹夹供弹。 半自动散弹枪里最著名的当属伯莱尼(Benelli)生产的M1014(M4)了。在美国陆军的测试中,这把名枪曾连续发射两万五千发子弹,而几乎没有太大的枪体磨损。这种超高的可靠性让所有人大为吃惊。此外,伯莱尼的其他半自动设计也毫不逊色。因为独有的惯性制动系统,伯莱尼的半自动散弹枪的制动过程的速度是相当快的,也正因为此,不少实战式射击的比赛选手都选择了伯莱尼的半自动散弹枪作为自己的比赛用枪。 同样出名的还有赛佳(Saiga)的半自动散弹枪。他们的设计运用了AK47的制动设计,采用了弹夹式的供弹系统。这样不仅使赛佳的散弹枪有过人的可靠性,还可以在不加大枪身长度的情况下增加武器系统本身的容弹量。 子弹的选择 散弹枪最大的优势在于子弹的多元化,从打飞碟的Birdshot,家防用的Buckshot,到狩猎大型动物的Rifle Slug,甚至警用的布袋弹,橡胶弹都可以用散弹枪进行发射。 散弹枪的火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弹的选择。用于家防,Buckshot要比Birdshot和Rifle Slug更为有效。首先,Buckshot的子弹一般由8-9个1-1/8克的弹丸组成,不仅加大了成功打击目标的概率,而且同时可以打击目标数次,最大程度地对目标进行有力打击。 而同是多弹丸装配的Birdshot由于弹丸的体积与质量过小,往往不能给予目标有力的打击。由于弹丸过于细小,时长没有足够力量打入目标体内;即便打入了,也往往只造成皮肉之伤。用于家防,在突发状况下,往往不能迅速有效地遏制伤害性行为。 Rifle Slug则是恰恰相反的情况。一言蔽之,百步穿杨。一般来说,Rifle Slug若使用得当,可以成功打击125码以内的目标。Rifle Slug和来福枪的子弹一样,都是单弹头的子弹,但是子弹的体积却是一般来福枪子弹的数倍,这样大的体积,再加上大概每秒1500英尺的速度决定了Rifle Slug超强的打击力度。在家防使用中,这种过大的火力反而成了Rifle Slug不被看好的原因。其打击力度往往会让子弹从打击目标的体内穿过,并不会把所有的动能转化并留在目标的体内。击穿目标之后,子弹仍留有较大杀伤力,极有可能造成误伤,或是对家中财物的损毁。所以家防时选择Rifle Slug,请务必慎重。 都是散弹枪,为啥不选它? 当然了,市面上的散弹枪并不只有泵动式和半自动式而已。但是,笔者看来,有些设计并不适合家防,例如采用over-under,side-by-side,single-shot,或lever-action等等设计的散弹枪。这些设计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装弹量较少,一般在2-4发,并且无法对弹仓进行扩充,会严重影响连续射击的速度;二、枪体总长度过长,比笔者介绍的家防用散弹枪长上许多,导致在狭小空间里行动不便;三、一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机械故障,排查故障的过程比泵动式和半自动的散弹枪更麻烦,耗时更长。所以,这类枪,就不太推荐新手购买做家防使用。 散弹枪的误区 散弹枪之名,经常会让使用者产生“不需要瞄准”的错觉,以为只要朝着目标的方向打出去就一定可以命中目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散弹枪子弹的弹丸在发射后的确会有一定分散。然而,通常弹丸在离开枪管5码之后才会逐渐散开,而往往分散的程度也是根据射程的距离而逐渐展开的。所以,在近距离射击目标的时候,散弹枪对精准度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今天又是啰哩啰嗦的扯了一大堆,就到这里吧,下次咱们聊聊散弹枪的配件。
手枪,步枪,散弹枪,哪一种用来家防最好?
美国联邦政府把常见枪支,按具体的条例,例如枪管长度,使用方法分成了很多种:其中包括半自动手枪、左轮枪、步枪、散弹枪等等。一般家中防卫,主要涉及到手枪、步枪和散弹枪三种。这里着重分析一下这三种武器用做家防时的优缺点。 手枪 先说手枪,我们这里说的手枪是半自动手枪和左轮手枪的统称。手枪的优点显而易见。它相对于长枪而言,更加小巧灵活,容易收纳,能够单手使用。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使用者可以一边手持武器,另一手抓起电话请求警察的支援。再加上大家的房子里一般都有些拐弯抹角的地方,以及一些天然的掩体,例如:门,过道。在清理和盘查室内有没有坏人的时候,手枪更加显现了它的灵活性,使用者可以以最小的移动,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手枪便成为了很多人,尤其是非初学者家防的不二选择。 但与此同时,小而灵活的手枪也有一定的缺陷。相比于长枪,手枪比较更不好控制。因为手枪比较短小,经常会出现在使用的过程中,使用者会不自觉的用枪口扫过自身的问题。情急之下,很容易造成误伤。另外,因为手枪的瞄具距离相对于长枪来说要短,那么对使用者的控制枪的能力也稍微高一点。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用在手枪上挺合适的。 而且,手枪普遍容弹量低。单就左轮手枪来说,子弹容量只有5-10发。面对团伙犯案,会明显的出现火力不足。 步枪 再说步枪,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来福枪,音译自英文的Rifle。今天着重谈一下卡宾枪,卡宾枪是从法语里过来的音译词,主要所指的是比正常来福枪枪管短的来福枪(这里的正常,是二战时的标准。那时候的来福枪枪管动辄要有24英寸以上)。受法律所限,我们只说大家通常会用到的,枪管长度为16到20英寸的卡宾枪。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卡宾枪以枪管16寸的居多。用作家防,虽然没有手枪那么短小精悍,但优点在于容弹量非常高。例如:AR系列和AK系列的卡宾枪正常容弹量为30发。使用起来绝对不会有火力不足的问题。而且,子弹的速度和打击力量远在手枪之上。 此外,因为卡宾枪枪身比手枪大得多,有更多空间在枪身装一些好用的零配件(例如:红点瞄具、强光手电、激光瞄、等等),辅助使用者,尤其是初学者更快,更准地打击目标。卡宾枪使用起来也比较稳定,因为这种枪的设计,把主要的后坐力传导在了使用者的肩膀上,而不是手腕上,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后坐力更好控制。 缺点呢?当然有,除了枪身较大,不易收藏和隐蔽,若真在室内发射子弹的话,噪音也较之手枪大得多。另外,配件是把双刃剑,越多配件,会让枪身越来越沉。试想一下,本来只有7-8磅的枪,突然变成了12磅,手感会不会很重?拿着个12磅重的家伙在自己家里抓坏蛋,会不会很快就累了呢? 散弹枪 最后咱们说说散弹枪(散弹枪有泵动和半自动的两种,这里只说一下泵动)。联邦法律规定一级枪支(title1 Firearms,一般枪店里可以直接买卖,不受特殊税种限制的枪支)中的散弹枪,枪管不可以短于18英寸,我们以这个数字为基础。一般正常情况下,散弹枪的总长度要38英寸以上。 散弹枪和卡宾枪一样,枪身都比较长。但是和卡宾枪不同,散弹枪的子弹选择很多,例如有专门打鸟,打飞碟的鸟弹(bird shot),有所谓的打鹿的子弹(buck shot),还有打击力度最强的来福铅弹(rifle slug)。当然还有别的一些子弹种类,这里我们先略过,以后有机会再详细的介绍。除了来福铅弹以外,其他两种子弹在装配过程中都是由多个弹丸组装的。鸟弹装的是铁砂,鹿弹装的是12个1.125盎司的铅弹丸。散弹散弹,顾名思义,子弹打出去后在5英尺以后会开始散开。试想一下,以每秒1300英尺的速度飞出去的12个大圆铅弹丸,打在目标上会是啥后果…… 如此多种多样的子弹种类,就给了使用者大大的选择空间。和卡宾枪一样,散弹枪的枪身也很长,可以装很多配件,帮助使用者更好的打击目标。 如此看来,是不是散弹枪才是真正的不二之选呢?其实它也有弊病,散弹枪最大的弊病实际上是最大的优点产生的,那就是子弹的体积,而过大的子弹体积造成了枪体的容弹量很低,最多容弹量的散弹枪为7发子弹。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想不间歇地打击目标的话,那么使用者就要不断的往弹舱里填装子弹。其次,对于初学者来说,散弹枪的后坐力相当不好控制,有很多人因此望而生畏。是的,散弹枪的后坐力是大,但是只要掌握了持枪的要领,那么自然可以更好地控制后坐力。 看我在这里聊了这么多,是不是又有不知道咋选的困惑呢?实际上大可不必,认准了自己想要的枪型,拿回家,好好练一下,那么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在这里所聊的只是让大家知道个大概而已。只要姿势正确,勤练习,那么就没有啥可怕的。 记住安全第一,安全第一,安全第一,随时随地都要遵守枪械安全的四大基本原则。 好了,咱们下回接着扯,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