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看了一部关于AK的纪录片。片中有位仁兄用低沉的声音斩钉截铁:“当西方文明走到尽头的那天,我会毫不犹豫,捡起地上的AK”。当时的我,对这种说法摇头不屑。毕竟本人是抱着M16(AR系列之一)讨过生活的人。AR系列的精密设计,模块式的先进理念,不仅让许多国家选择其装备军队,也让当时的我真情实感认为,如若某月某天,末日不幸降临,即使在墙根儿瑟瑟发抖,抓紧了怀里的AR,也能坚强五秒,续命三天。
但是,日子一天天过,直到某刻我惊讶地意识到手里的AK数量多过了AR,自己在子弹上膛之时也更习惯于反手拉枪栓,而不是找下机匣上的乒乓按板,我才慢慢理解了片中那位仁兄的话。
吃一堑,长一智

二战后期,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军向东,征讨苏联。本以为手持莫辛纳甘(Mosin- Nagant)就可以保卫祖国的苏联红军却惊异地发现,德军扛着的并不是自己熟悉的毛瑟K98拴动式步枪,而是一种叫突击步枪(Sturmgewehr-44,简称StG-44)的小型全自动武器。不仅杀伤力比苏联红军手中的PPSh-41(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ёт Шпагина)要猛许多,子弹的穿透力也高出不少。更重要的是,以当时的标准,StG-44枪械质量相当稳定,大大提升了纳粹德军的战斗能力。
当然,战争的结果,我们在历史书上都已学过。可是,作为胜利者的苏联,对拿着莫辛纳甘死磕StG-44的惨烈一直心有余悸。所以,它便借助从德国掠夺的人力和物力研发了一款在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或许没有之一的武器 — AK47。
稳,就一个字
每每提起AK,第一个跳进人们脑海的不是莫桑比克国旗上的影子,而是它那近似神话传说的稳定性。无论是中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还是东南亚潮湿闷热的丛林,或是中美洲温差巨大的山地,AK都能稳定作业。如果有一天,就算有人告诉我火星人的军队也在使用AK,我亦不会奇怪。
坊间也一直流传着关于AK稳定性的传说。例如:越战期间,由于M16屡屡卡壳,美国大兵们不得不捡起敌人的AK作战。虽然传言未经证实,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AK在战场上有着别的武器不能比拟的稳定性。
末日之枪本枪
枪店里没有顾客的时候,员工经常闲聊瞎扯。“末日之枪”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各枪入各眼,大家的答案各不相同。而我的答案却久未改变:AK。而关于AK的利弊谈,同样是各国枪迷间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今天,我也来和各位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在此说明一下:今天文中提到的AK,可以概译为AK47系列,有机会我们会再聊聊AK74系列。
1)你看这子弹,它又多又好

AK-47的子弹为7.62x39mm,比起5.56x45mm的AR15子弹要大一点。大,自然意味着本身的质量更高。最常用的5.56mm子弹一般在55格令左右,市面上也有45格令,62格令,65格令,72格令,77格令,甚至90格令的子弹。而一颗普通的7.62x39mm子弹一般重量在122格令左右,最重的甚至可以达到150格令左右。7.62x39mm的初速度是每秒2350英尺,相比于5.56x45mm每秒近3000英尺的初速度,似乎逊色不少。然而就是这个速度慢,体重大的“胖子”,辅以传统的铁制外壳弹头,打击到目标时不会因为撞击掩体而崩解。也就是说,同样的距离内,AK的子弹比AR的子弹更具穿透力。
咱们举个例子吧:据联邦调查局在2000年前后的数据统计,90%以上的城市枪战均发生在100码以内。在近距离枪战中,7.62x39mm的穿透力完美呈现了什么叫让坚实掩体秒变窗户纸的能力。试想:在近距离与翻墙越户的坏蛋们作战时,手里要是有把AK,是不是就再也不怕那些牛鬼蛇神躲在掩体后面伏击你了?
另外,由于厂家们想要节省造价,现在市场上的AK子弹从子弹头到子弹壳,基本上以钢制为主,而非像美国生产的子弹那样由黄铜制造;又因为原华约集团的东欧各国的子弹产量都很高,所以,就算加上运费和附加税,进口的7.62x39mm子弹还是要比土生土长的5.56x45mm便宜很多。以每箱1000发的单价进行比较,7.62x39mm是同数量5.56x45mm价格的40%左右。也就是说,同样的价钱,可以买到更多AK子弹。子弹多了,练习的机会就会多;练习多了,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就能更处变不惊,沉着应对。
再次,子弹货源的稳定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无论是因为美国左翼政治势力的反枪操弄,还是政府部门过大的订单导致供给量不足,但凡有些许风吹草动,5.56x45mm子弹的市场价不仅会不断飙升,甚至出现断供。而进口的7.62x39mm因为不是北约的制式子弹,反而货源稳充足,价格稳定。
综上所述,单单只从子弹上来看,AK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简约,不简单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曾经曰过:复杂的东西没有用,有用的东西不复杂(все, что сложно, не полезно, все, что полезно, просто)。
相比AR系列,AK的设计简洁许多。原因很简单:复杂的武器设计,很难实现在最短时间内把一个从来没有碰过任何武器的西伯利亚农民训练成冲锋陷阵的战士。

想当初我在军队时,教官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来教我们这些新兵怎么使用、维护、保养手里的M16。即便如此,第一次打靶时,仍有许多兄弟们因为操作不当出了问题,闹了笑话。如果当时手里的是更简单易操的AK,也许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失误了吧。
即使是枪迷,大多数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平时都有工作家庭,实弹训练的机会有限。突发事件中,无论是自己,还是家人,要上手就用,AK比AR要简单许多。上弹匣,开保险,拉枪栓,就可以驰骋沙场,保护家园了。
3) 硬核知识点:枪管、冷轧与膛线
按照传统,AK的枪管都是冷轧(Cold Hammer Forged)出来的。虽然不如用揿扣膛线(button rifled)枪管的AR准确度高,但制作过程中的千锤百炼让枪管密度更大,也更为坚固耐用。由于膛线的切割一样是在冷轧过程中制作,所以AK枪管相较于揿扣膛线的枪管更为平滑,省去了不少多余的制作过程。从中,也可看出当年的苏方与美方,在武器制造理念上的差别。
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AR厂商也注意到了冷轧枪管的优点。经过现代技术的不断改造,AR冷轧枪管的准确度也不断提高。现在市面上,不少AR系列也采用了冷轧枪管。可是,由于冷轧枪管的机械设备价格较高,有冷轧枪管的AR价格比非冷轧枪管的AR高很多。AK,则因为制造厂商均为制造国的军工企业,使用冷轧枪管对价格也并无太大影响。
4)菜价神枪:无出其右的性价比
第一次在枪店见到AK,大约是在2000年左右。那时的AK可真是物美价廉,不买亏钱。一把崭新的枪,外加1080发子弹(那时候的子弹都是放在罐头里的),不过区区四百大洋。一度怀疑光买材料是不是都不止这个价。据说,在中国的留学考试培训课程中,经常有关于在美利坚AK47比补颗牙便宜的梗出现。
现在,一把同样的AK价格已近千元大关了。当然,和同等级的AR相比,其价格还是便宜。如果拿着买一把上等AR的价钱,你不仅能买同等级的AK,还能用剩余的钱买子弹和第三方配件。与AR相比,AK的性价比那是杠杠的。
多说一句题外话,有投资眼光的买家一定看出来了,AK虽然价格平民化,但这些年的价格也是一路走高,而且完全未见跌势。只要看看过去10-20年的广告就不难发现,AK系列,尤其是东欧进口的系列,不失为投资和收藏的绝佳选择。在此挖坑:关于武器收藏和投资,我有机会详细开文聊聊。
4)大家来找茬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就算这里里外外近乎完美的AK也不例外。

缺点一:进步小,款型杂。自问世以来的近80年里,AK的设计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在AR系列早已多次迭代革新,进入了模块式设计的今天,AK仿佛还停留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由于前苏联默许前成员国制造本地AK,各地的具体款型也有不同。新手买家在购入配件时一定要留意与自己的枪是否匹配,比如:为罗马尼亚AK设计的护木,是无法在俄罗斯的AK上使用的;同理,保加利亚的导气管,也无法在塞尔维亚的枪上使用。
缺点二:配件少,很难找。正因为没有模块式的设计,对于AK来说,第三方的配件也比较少。虽然近几年有很多工厂想尽办法把增加AK系列在配件上的多元化设计,例如增加枪体上的配件轨道,从而可以安装一些第三方配件。但是由于枪体设计本身的原因,让AK系列的配件并不可能与AR配件的多种多样相媲美。
缺点三:粗不粗,手知道。由于这是为了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精神设计的产品,AK的设计比较粗糙。虽然这么多年也算是有些许人性化改进,但是“粗旷”的风格还是没有改变。所以,我在这里多提醒一句:AK虽好,用时可不要忘了戴手套,否则容易一不留意划伤自己,未上火线就挂彩,那就得不偿失了。

缺点四:喵喵喵,瞄不着。AK的瞄准系统相对于AR系列产品来讲要短小一点,从而造成了在需要快速反应的时候,不如AR的瞄准系统使用方便。建议在枪上装个红点比较好,可以加快对目标的锁定速度。
谣言至于智者,短信至于呵呵

既然聊AK,就不能不聊聊市面上很多人对AK的误解:
1)AK,准头不够?
如上所述,AK和其他同类型武器,尤其是美国制造的武器,在设计理念上有不小的差异。
从独立战争的肯塔基来福枪到现代战争中特种部队最新的SCAR,美国小型武器设计最重要的传统就是:精确度,精确度,精确度。以AR系列为例,按照美国陆军的要求必须达到百米内射击10发子弹精度偏差小于5英寸(AR系列武器的精确度一般远远小于5英寸,以3-4英寸为常态)。美国和西欧的武器设计者认为,精准的武器,不仅可以节省子弹,还能减少在战场上的误伤。
相同条件下,AK的精确度一般在3-5英寸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在战场上吃过亏的苏联秉持着另一套理念:杀伤力,杀伤力,杀伤力。没打准怎么办?大不了再多补几枪呗。反正子弹也便宜。
但其实,日常使用不比体育竞技,在一般距离内,只要技术到位,AK和AR系列的准头没有本质差别,基本都可以做到指哪儿打哪儿。也就是说,对于我们这些只在有限活动半径内保卫家园的人而言,AK的精确度已经足够了。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AR系列在多年的研发后,可以做到真正的拥有自由悬挂式(free-float)枪管,从而进一步提高精确度,而因为AK系列采用了长活塞式(long- stroke piston)制动,因此无法真正拥有自由悬挂式枪管,所以精确度会受到些许影响。
2)AK,美国制造优于进口的?
毋庸置疑,美国的小型武器制造技术远远高于世界上其他任一国家。但时至今日,仅就AK系列的做工,美国却远不如东欧国家,甚至不如亚洲国家。近年来,不时出现试图生产纯“美国制造”的AK厂商,但到头来都因为制作经验不足,导致成品质量参差,使用体验不佳。关键原因:个体的小型企业永远不可能与国有大型军工企业的投资相比。
举例说明:如前文所述,AK的枪管是冷轧的。单一个冷轧无缝钢管的大型机器,就不是一个普通美国小型企业可以负担的。再加上,AK的设计对生产装配的需求,是符合其原产国劳动力成本的。简言之,生产AK需要大量的廉价熟练劳动力。其生产强度和劳动力密度是美国的中小型公司所无法企及的。虽然,也有一两家厂商似乎克服困难障碍,推出了让业界满意的AK,但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这些美国国产AK能否与进口的相媲美。
3)AK,不需要保养?
AK那种在严苛条件下依然稳定作业的特性往往给人一种不需要保养的错觉。不少人的AK保养流程只有一道工序:擦掉尘土。但AK也是枪,是小型机械,就算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把AK中的零件距离拉到了最大,射击过程中零件之间还是会有摩擦。金属有摩擦,就会有耗损,有耗损就可能会妨碍机械的正常工作。所以,为了让AK更好地为你服务,还是应该定期进行保养:擦擦油泥、上上油,查查关键部位的零件耗损。这些听起来麻烦,但都是简单不过的工作。再加上AK零件少,枪身糙,就更没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地保养了。
4)AK,装备齐全才能打?
这一点其实不算谣言,而是关于AK的一则趣闻。
一般情况下,小型机械必须所有零件装配齐全才能作业。而AK则不然。有许多看似重要的零件,实际上并非不可或缺。如果只需正常打出子弹,AK省略8%的主要零件也能做到。当然,这只是个知识点,不到万不得已,谁用“残缺”枪。尝试有风险,操作需谨慎。
总而言之,AK47的设计不是最完美,技术不是最顶尖。然而我可以肯定,无论世界格局发生什么变化,此系列还是会继续驰骋在现代战场上。用这样久经战场考验的枪来保护家人,捍卫权利,自然是上佳之选。我由衷希望,逼我扛枪战斗的情况永不出现,但真当危险降临,我相信手里的AK定能助我从容应对,化险为夷。

****本文中关于弹药设计的想法只适合AK47或者使用7.62x39mm弹药的AK系列产品,并不适用于AK74系列产品,或者使用5.45x39mm弹药的AK系列产品。****
**** 质量单位 1格令为64.799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