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过前浪,我便成王 – 品评那些试图取代Glock17的手枪们

Glock 17问世以来,除了最早被短暂质疑过“塑料枪,搞笑呢”,那风光程度,一时无两,堪称手枪界“顶流”。在各个细分市场都表现抢眼。不仅被不下四五十个国家选为军警单位的制式手枪或备用武器,亦在民用市场被广泛用于运动射击和单兵防卫。 这一下把波澜不惊的小型武器制造业搅浑了。许多厂商虽然不愿被扣上“模仿跟风”,“步人后尘”的帽子,但是更不甘心让Glock独霸市场。为了对抗Glock的“First mover advantage”,抢占有限的市场份额,一场多快好省,超格赶洛的运动在业界悄悄开展了起来。枪厂们纷纷投入了“Glock killer”的研发设计中。咱今天就来品评一下几款为了取代Glock而诞生的手枪。 特别声明:因为Glock是Stricker Fire,为了方便比较,以下选出的手枪,均为Striker Fire。 Smith & Wesson Sigma – 抄作业都没抄对 Smith and wesson 1942 victory revolver PR ads 19世纪末,双动左轮手枪进入美国警用市场,Smith & Wesson一跃成为默认的行业老大。 二战结束后,半自动手枪崛起,瘦骆驼Smith & Wesson仍在美国警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代初,Glock进入美国市场时,Smith & Wesson还毫无危机意识地躺在功劳簿上。比起Smith & Wesson当时的手枪设计,Glock优点无数:容弹量高,自重轻,可靠性强,零件简单,警署枪械师的训练期短等等。 这个“外来的和尚”,不动声色地蚕食着Smith & Wesson在警用枪支中的份额。到Smith & Wesson发现时,为时已晚。在放任Glock对自己原有市场侵略了十多年以后,Smith & Wesson作为一个仍笃信“金属才是枪的灵魂”的企业,终于在强大的市场压力下推出了一款“塑料枪”——Sigma系列。 Smith and Wesson Sigma 或许是因为昔日老大哥心态崩了,求成心切,早期的Sigma手枪大量仿制了Glock的内部结构。甚至有传说,Glock的套筒可以与Sigma的对换。结果就是Glock一纸诉状告了Smith & Wesson侵权。 1997年Smith & Wesson与Glock庭外和解,并被迫大幅改变了Sigma系列的内部结构。这次交锋,让一个世纪以来都是警用手枪领头羊的Smith & Wesson威严扫地,不仅没得着利润,还搭上了名声。 可怜Sigma系列,也算出身名门,又在被告席上赚了一把曝光量,却在市场上毫无水花。究其原因,就是只抄了Glock的壳,却没有或不愿学习Glock真正的优点。只 要拿起Sigma就可以感觉到SmithContinue reading “盖过前浪,我便成王 – 品评那些试图取代Glock17的手枪们”

有洞就钻,有坑就绕 — 盘点那些专为钻美国枪法空子的设计

在美国,与长枪短炮打交道,虽然有宪法第二修正案护航,可从联邦到地方,各种限制枪支的法律五花八门。乃至美国最高法院都受理过不下十次直接影响到宪法第二修正案的案件。 以NFA(National Firearms Act)为例,今天的NFA,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法条,而是经过多次修订补充的法条系列。这个不断扩充的法律,限制着平民可购买持有的枪械种类,也针对某些武器买卖加以特殊征税。 NFA改变了之前法律简单的“长枪”/“短枪”的分类,将其细化,增加了 SBS(Short Barrel Shotgun)短管散弹枪; SBR(Short Barrel Rifles)短管步枪; AOW(Any Other Weapons)其他武器; DD(Destructive Device)破坏型武器; Silencer 消音器;以及 Machine gun 机关枪的概念 以上被统称为Title II的枪支,受到NFA更严格规定的限制。 然而,所谓有“压迫”就有“反抗”,上有政策的时候,下自然会有对策。武器设计商们,为了绕开这些法律规定,开发了不少有趣的设计。今天,就来说说这个。 我是谁?我在哪? — The Reformation  虽然为绕开枪法专门设计的配件数不胜数,但单单只为绕开枪法的枪支设计却不多见。Franklin armory的Reformation可以算上一支。它的出现,是对NFA的武器分类规定的当头一击,完美抓到了立法者的逻辑漏洞。ATF的官员们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将它放到哪个分类里。 它既不是“手枪”,因为可以有枪托;它也不是步枪/SBR,因为步枪要有螺旋膛线,而Reformation没有;它似乎不是霰弹枪,因为并不能使用散弹;它更不是AOW,因为总长度长于26.5英寸。 图(2019年12月19日的ATF公开信) 最终的结果是ATF不得不把Reformation归到蝎子拉屎独一份的GCA/SBS(Gun Control Act/Short Barrel Shotgun)分类中。而由于没有任何现行法规执导如何过户GCA/SBS,Franklin Armory不得不暂时停止生产Reformation。 来也啪啪,去也啪啪 — The Binary Trigger 据1986年生效的National Firearms Owner Protection Act规定,平民不可拥有当年也就是1986年以后出厂的机关枪。自此,民间机枪爱好者的梦碎了。直到Franklin Armory又一次天才地走到了法律条文的缝里。 按ATF的法律解释,机关枪的定义为:一次扣动扳机时,枪放出超过一发子弹的枪。定义只说了扣动,而并没有提到扳机扣动后的归位动作。Franklin Armory就利用了这一点,制造了在扣动和释放扳机时都可以放出子弹的Binary Trigger(双向扳机)。 当然,即使有了Binary Tigger,也不如一按就突突突的真·机关枪那么过瘾,那么方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天才的小设计,还是让普通百姓枪友离拥有机关枪又进了一步。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像步枪一样Continue reading “有洞就钻,有坑就绕 — 盘点那些专为钻美国枪法空子的设计”

大道至简,好刀至精– 折刀标杆Sebenza

兵器领域,历来遍地开花,门派众多,鲜少出现标志性、标准化的设计。 直至今日,称得上引领一代风潮的标志性武器,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在“长枪界”,AK系列,包括47和74及衍生产品应该算一支。毕竟AK系列在世界轻型武器中是当仁不让的龙头老大。其次,便是“手枪界”Glock系列。可以说没有Glock,就没有二战后现代手枪的迭代发展。它无论在制造材料,还是设计理念上,都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那么,在折刀界,有没有类似宝刀屠龙,能号令群雄的标志性产品呢? 有,就是它 — 朴实无华的外表下,做工之精细,用登峰造极来形容并不夸张 — 克里斯里夫(Chris Reeve)旗下的折刀之神Sebenza。 很难想象在现今这种以迎合消费者猎奇性消费的市场里,仍有一个工具制造商不忘初心,坚持做着自己的设计。而且,这一坚持,便是30年。 Sebenza诞生于1996年,光看“年龄”,似乎比一众历史悠久的“名刀”逊色不少。但是,克里斯里夫为Sebenza加上了划时代的RIL(Reeve Integral Lock)设计。这,就是现在折刀上最流行的框架锁(frame lock)。框架锁的出现,第一次让折刀设计者们看到了一个既能让持刀人轻松单手操作,又坚固耐用到可以与直刀媲美的闭锁设计。 Sebenza的做工精细在业界有口皆碑。每一个摸过Sebenza的人都能直观感受到克里斯里夫对制造尺度的严格要求。业内甚至有夸张的传闻,说他家对刀具生产的精确度要求超过飞机制造商生产飞机时的标准。其锱铢必较的匠人传统,可见一斑。 从1996年投产至今,Sebenza的刀柄一直采用钛合金为材料,刀刃的材料却换了4次。从最初的ATS-34,BG-42,到S30V,直至最新一代的S35VN,每种钢材都秉持着耐用、易打理的属性。 下图便是2019年Sebenza 21的右手基本款。 首先就手感来说,整个折刀攥在手里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4.7盎司的体重,长时间“带刀”也不会累,不至于像某些过于“肥胖”的折刀,随身携带时总让我觉得自己兜里揣了块儿板儿砖负重前行。刀柄,钛合金打磨非常细致,有棱角的地方可以清楚看到为了手持舒适而做的过渡性切割处理。要知道,如果不戴手套使用没有过渡性切割处理的折刀,不仅在用力握刀时各种不得劲儿,甚至可能会受伤。本人就不幸有过多次被刀柄滑伤的经历。 刀身,长3.625英寸。这种不到4英寸的“小身材”,让人即使在大庭广众使用,也不会招致异样的眼光。刀背,有被仔细打磨过的痕迹。轻轻抚摸时,那细腻的手感不逊于我老婆使用的护肤肥皂。 当然,Sebenza最让人不能不提的,还是其刀身关闭和伸展时的触感。有人把Sebenza刀刃在垫圈上滑动的感觉比做银行保险库大门开启时的感觉,也有人将其形容成两块紧贴在一起的玻璃互相摩擦的感觉。而我却认为,这似乎更像粘了滑石粉的手,摸在漆盒上的那种感觉。全过程异常顺滑。那刀刃复位的一声“叮”,和刀刃展开时框架锁入位时的一声“哒”,引起了处女座强迫症的我的嫉妒舒适。这或许也是我经常把Sebenza拿在手上把玩的原因。 许多刀具制造商最不喜欢的一件事便是买家自行拆解折刀。而克里斯里夫却对此毫无畏惧。Sebenza的原厂盒中都附有一支六角扳手,方便买家拆刀和维护。更有别于其他厂家 – “一旦拆开,概不负责”的售后原则,就算买家把Sebenza能拆开的地方全数拆开,克里斯里夫依然提供永久质量保证。 是的,Sebenza和史密斯的左轮枪,柯尔特的1911一样,都有终生质保,这更充分说明了克里斯里夫对产品的自信。 Sebenza虽不华丽,也不时髦,或许还有一丝丝不起眼。但只要你把它拿在手里,你就能感受到这平淡平凡外表下的精益求精。 Sebenza的价格不菲,也肯定不适合所有人。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位置在现今所有的定制刀具里是不可替代的。 最后说一句,如果有兴趣,可以试试直接从克里斯里夫的网站上定制属于你自己的Sebenza,也不用担心Sebenza那让人略微肉疼的售价。因为下了订单以后,需要排队等待一年才会拿到,也直到那时才会扣钱。诸君多努力,有一年的时间搬砖吃土攒钱哟!

世界大战,不仅有枪有炮,还有一只黑猫

如果你是一个武器迷,提起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军,你会先想到什么? 是纳粹手中令盟军头疼不已的MG42机关枪? 还是德军肩上从一战扛到了二战的K98? 如果我告诉你,真正从战壕密布的一战战场,到坦克集结的二战阵地一直默默陪伴德军士兵的不是长枪,不是短炮,而是一只黑猫,你信么? 黑猫出袭,刃者无敌 这只神秘的猫,就是俗称“黑猫”的墨卡托(Mercator)K55K折刀。 网上关于墨卡托的历史记录很少,唯有的资料显示它在1856年就已开始在德国生产和销售了。简单的设计和便宜的价格使它成为一战和二战时德军没有正式编制的制式军刀。几乎每位参战的德国军人在出征之前都要买一把墨卡托带在身边。因为比起军队配发的长达15英寸的刺刀,一把全部展开也不过8英寸长的折刀,不仅便于携带,灵活防身,在战壕里切起土豆和冻肉来也更方便。 最早听说墨卡托,就被安利这不仅是一把服务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折刀,而且在二战结束后风靡全美,因为从欧洲战场归来的美军士兵几乎人手一把K55K。传闻种种,大大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墨卡托的制作工厂在德国北部的索林根。这个至今只有十来万人口的城市,却和日本的关市一样,自古以来便以锻造刀具而闻名。如今遐迩全球的双立人刀具品牌也来自该城。K55K便是十九世纪中叶索林根黄金时代的产物。 经典、经济、经用 虽说老厂在1995年易手了,但是150多年来的手工制作传统和技术一直没有改变。要知道现今的刀具市场只要沾上手工俩字,那价格一般就得三位数(单位:美元)起。而秉承了手工制作传统的墨卡托却一直价廉物美到让人不可思议。会让每一位刀具爱好者在购买时有捡漏原始股的感觉。 墨卡托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一直大步领先于时代。早在1867年,便已经开始使用背锁式设计。背闭锁的设计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在折刀延展开时不会因为错误使用而关闭,造成对持刀人的误伤。而且,这也保证了折刀折闭时不会自行展开,安全系数高高的。 把墨卡托拿在手里的第一感觉就是简单。简单之程度,令人咋舌。刀柄,不似当今折刀惯有的“奢华”,而是完全没有夸张的设计,仅仅由一片简单的金属板冲压而成。这样的设计使墨卡托的身体薄得出乎意料,大概只有0.2英寸左右。再辅以四个铆钉,就牢牢固定了刀身,闭锁,垫片,和挂绳环。 墨卡托的刀身也没有采用现今流行的经过特殊处理的不锈钢,而是采用了高碳钢为原材料。这也许是它拥有那平易近人的价格的原因之一。高碳钢的材料属性让在阵地上的士兵们可以更简单地保养自己的刀,在石头上打磨几下,就可以把使用多时,业已变钝的刀,变成可以吹发断丝的利刃。墨卡托的刀身硬度为55洛氏,这种适中的硬度使刀身具有一定的弹性,不会像硬度较高的刀那样因为遇上硬物而撞出豁口。当然,高碳钢需要经常保养,否则可能导致出现锈斑。 口袋里的切片神器,藏柜里的历史名刀 墨卡托的刀刃,采用平磨(flate grind)设计。约3.5英寸长,0.12英寸厚,是最适合切片的比例。无论是野营做饭时片个香肠火腿裹腹,还是仰望星空时片个苹果柠檬品味生活的酸涩与甘甜,墨卡托都是不二的选择。 一百五十年后的今天,折刀的设计理念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折刀为了取代直刀而择取了直刀的设计元素,刀身愈发粗壮,却失去了折刀的初心。折刀的价值和意义,就是方便实用,灵活小巧,而并非要一把开了刃,可以折的粗壮撬棍。 德国“黑猫”墨卡托那忠于历史的设计,一百五十年来始终坚持手工制作的传统,让其当之无愧荣列最值得收藏和使用的刀具之一。不是每一把刀,都见证过淋漓的鲜血,历史的激荡,文明的冲突。墨卡托,见证过。 无论你是喜爱刀具,还是喜爱历史的收藏者,墨卡托K55K折刀都是你的必收之作。相信哪怕一百五十年以后,墨卡托扔会在一群赛博朋克刀具中散发自己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微信公众号开通啦,喜欢的小伙伴可以扫码关注哟*****

末日武器的首选,不要船票也要TA

很久以前,看了一部关于AK的纪录片。片中有位仁兄用低沉的声音斩钉截铁:“当西方文明走到尽头的那天,我会毫不犹豫,捡起地上的AK”。当时的我,对这种说法摇头不屑。毕竟本人是抱着M16(AR系列之一)讨过生活的人。AR系列的精密设计,模块式的先进理念,不仅让许多国家选择其装备军队,也让当时的我真情实感认为,如若某月某天,末日不幸降临,即使在墙根儿瑟瑟发抖,抓紧了怀里的AR,也能坚强五秒,续命三天。 但是,日子一天天过,直到某刻我惊讶地意识到手里的AK数量多过了AR,自己在子弹上膛之时也更习惯于反手拉枪栓,而不是找下机匣上的乒乓按板,我才慢慢理解了片中那位仁兄的话。 吃一堑,长一智 二战后期,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军向东,征讨苏联。本以为手持莫辛纳甘(Mosin- Nagant)就可以保卫祖国的苏联红军却惊异地发现,德军扛着的并不是自己熟悉的毛瑟K98拴动式步枪,而是一种叫突击步枪(Sturmgewehr-44,简称StG-44)的小型全自动武器。不仅杀伤力比苏联红军手中的PPSh-41(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ёт Шпагина)要猛许多,子弹的穿透力也高出不少。更重要的是,以当时的标准,StG-44枪械质量相当稳定,大大提升了纳粹德军的战斗能力。 当然,战争的结果,我们在历史书上都已学过。可是,作为胜利者的苏联,对拿着莫辛纳甘死磕StG-44的惨烈一直心有余悸。所以,它便借助从德国掠夺的人力和物力研发了一款在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或许没有之一的武器 — AK47。 稳,就一个字 每每提起AK,第一个跳进人们脑海的不是莫桑比克国旗上的影子,而是它那近似神话传说的稳定性。无论是中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还是东南亚潮湿闷热的丛林,或是中美洲温差巨大的山地,AK都能稳定作业。如果有一天,就算有人告诉我火星人的军队也在使用AK,我亦不会奇怪。 坊间也一直流传着关于AK稳定性的传说。例如:越战期间,由于M16屡屡卡壳,美国大兵们不得不捡起敌人的AK作战。虽然传言未经证实,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AK在战场上有着别的武器不能比拟的稳定性。 末日之枪本枪 枪店里没有顾客的时候,员工经常闲聊瞎扯。“末日之枪”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各枪入各眼,大家的答案各不相同。而我的答案却久未改变:AK。而关于AK的利弊谈,同样是各国枪迷间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今天,我也来和各位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在此说明一下:今天文中提到的AK,可以概译为AK47系列,有机会我们会再聊聊AK74系列。 1)你看这子弹,它又多又好 AK-47的子弹为7.62x39mm,比起5.56x45mm的AR15子弹要大一点。大,自然意味着本身的质量更高。最常用的5.56mm子弹一般在55格令左右,市面上也有45格令,62格令,65格令,72格令,77格令,甚至90格令的子弹。而一颗普通的7.62x39mm子弹一般重量在122格令左右,最重的甚至可以达到150格令左右。7.62x39mm的初速度是每秒2350英尺,相比于5.56x45mm每秒近3000英尺的初速度,似乎逊色不少。然而就是这个速度慢,体重大的“胖子”,辅以传统的铁制外壳弹头,打击到目标时不会因为撞击掩体而崩解。也就是说,同样的距离内,AK的子弹比AR的子弹更具穿透力。 咱们举个例子吧:据联邦调查局在2000年前后的数据统计,90%以上的城市枪战均发生在100码以内。在近距离枪战中,7.62x39mm的穿透力完美呈现了什么叫让坚实掩体秒变窗户纸的能力。试想:在近距离与翻墙越户的坏蛋们作战时,手里要是有把AK,是不是就再也不怕那些牛鬼蛇神躲在掩体后面伏击你了? 另外,由于厂家们想要节省造价,现在市场上的AK子弹从子弹头到子弹壳,基本上以钢制为主,而非像美国生产的子弹那样由黄铜制造;又因为原华约集团的东欧各国的子弹产量都很高,所以,就算加上运费和附加税,进口的7.62x39mm子弹还是要比土生土长的5.56x45mm便宜很多。以每箱1000发的单价进行比较,7.62x39mm是同数量5.56x45mm价格的40%左右。也就是说,同样的价钱,可以买到更多AK子弹。子弹多了,练习的机会就会多;练习多了,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就能更处变不惊,沉着应对。 再次,子弹货源的稳定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无论是因为美国左翼政治势力的反枪操弄,还是政府部门过大的订单导致供给量不足,但凡有些许风吹草动,5.56x45mm子弹的市场价不仅会不断飙升,甚至出现断供。而进口的7.62x39mm因为不是北约的制式子弹,反而货源稳充足,价格稳定。 综上所述,单单只从子弹上来看,AK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简约,不简单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曾经曰过:复杂的东西没有用,有用的东西不复杂(все, что сложно, не полезно, все, что полезно, просто)。 相比AR系列,AK的设计简洁许多。原因很简单:复杂的武器设计,很难实现在最短时间内把一个从来没有碰过任何武器的西伯利亚农民训练成冲锋陷阵的战士。 想当初我在军队时,教官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来教我们这些新兵怎么使用、维护、保养手里的M16。即便如此,第一次打靶时,仍有许多兄弟们因为操作不当出了问题,闹了笑话。如果当时手里的是更简单易操的AK,也许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失误了吧。 即使是枪迷,大多数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平时都有工作家庭,实弹训练的机会有限。突发事件中,无论是自己,还是家人,要上手就用,AK比AR要简单许多。上弹匣,开保险,拉枪栓,就可以驰骋沙场,保护家园了。 3) 硬核知识点:枪管、冷轧与膛线 按照传统,AK的枪管都是冷轧(Cold Hammer Forged)出来的。虽然不如用揿扣膛线(button rifled)枪管的AR准确度高,但制作过程中的千锤百炼让枪管密度更大,也更为坚固耐用。由于膛线的切割一样是在冷轧过程中制作,所以AK枪管相较于揿扣膛线的枪管更为平滑,省去了不少多余的制作过程。从中,也可看出当年的苏方与美方,在武器制造理念上的差别。 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AR厂商也注意到了冷轧枪管的优点。经过现代技术的不断改造,AR冷轧枪管的准确度也不断提高。现在市面上,不少AR系列也采用了冷轧枪管。可是,由于冷轧枪管的机械设备价格较高,有冷轧枪管的AR价格比非冷轧枪管的AR高很多。AK,则因为制造厂商均为制造国的军工企业,使用冷轧枪管对价格也并无太大影响。 4)菜价神枪:无出其右的性价比 第一次在枪店见到AK,大约是在2000年左右。那时的AK可真是物美价廉,不买亏钱。一把崭新的枪,外加1080发子弹(那时候的子弹都是放在罐头里的),不过区区四百大洋。一度怀疑光买材料是不是都不止这个价。据说,在中国的留学考试培训课程中,经常有关于在美利坚AK47比补颗牙便宜的梗出现。 现在,一把同样的AK价格已近千元大关了。当然,和同等级的AR相比,其价格还是便宜。如果拿着买一把上等AR的价钱,你不仅能买同等级的AK,还能用剩余的钱买子弹和第三方配件。与AR相比,AK的性价比那是杠杠的。 多说一句题外话,有投资眼光的买家一定看出来了,AK虽然价格平民化,但这些年的价格也是一路走高,而且完全未见跌势。只要看看过去10-20年的广告就不难发现,AK系列,尤其是东欧进口的系列,不失为投资和收藏的绝佳选择。在此挖坑:关于武器收藏和投资,我有机会详细开文聊聊。 4)大家来找茬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就算这里里外外近乎完美的AK也不例外。 缺点一:进步小,款型杂。自问世以来的近80年里,AK的设计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在AR系列早已多次迭代革新,进入了模块式设计的今天,AK仿佛还停留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由于前苏联默许前成员国制造本地AK,各地的具体款型也有不同。新手买家在购入配件时一定要留意与自己的枪是否匹配,比如:为罗马尼亚AK设计的护木,是无法在俄罗斯的AK上使用的;同理,保加利亚的导气管,也无法在塞尔维亚的枪上使用。 缺点二:配件少,很难找。正因为没有模块式的设计,对于AK来说,第三方的配件也比较少。虽然近几年有很多工厂想尽办法把增加AK系列在配件上的多元化设计,例如增加枪体上的配件轨道,从而可以安装一些第三方配件。但是由于枪体设计本身的原因,让AK系列的配件并不可能与AR配件的多种多样相媲美。 缺点三:粗不粗,手知道。由于这是为了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精神设计的产品,AK的设计比较粗糙。虽然这么多年也算是有些许人性化改进,但是“粗旷”的风格还是没有改变。所以,我在这里多提醒一句:AK虽好,用时可不要忘了戴手套,否则容易一不留意划伤自己,未上火线就挂彩,那就得不偿失了。 缺点四:喵喵喵,瞄不着。AK的瞄准系统相对于AR系列产品来讲要短小一点,从而造成了在需要快速反应的时候,不如AR的瞄准系统使用方便。建议在枪上装个红点比较好,可以加快对目标的锁定速度。 谣言至于智者,短信至于呵呵 既然聊AK,就不能不聊聊市面上很多人对AK的误解: 1)AK,准头不够? 如上所述,AK和其他同类型武器,尤其是美国制造的武器,在设计理念上有不小的差异。 从独立战争的肯塔基来福枪到现代战争中特种部队最新的SCAR,美国小型武器设计最重要的传统就是:精确度,精确度,精确度。以AR系列为例,按照美国陆军的要求必须达到百米内射击10发子弹精度偏差小于5英寸(AR系列武器的精确度一般远远小于5英寸,以3-4英寸为常态)。美国和西欧的武器设计者认为,精准的武器,不仅可以节省子弹,还能减少在战场上的误伤。Continue reading “末日武器的首选,不要船票也要TA”

力不够武力来凑,明枪没有暗器在手– 不能带枪时,实用防身工具推荐

如果你生活在美国,那恭喜你!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时刻保障你拥有武器的权利。但在此基础之上,老生常谈一句话,除了联邦法律对携带枪支的时间地点有所规定,各州又进一步对日常枪支购买与携带有所限制。如果你不幸住在一个不重视第二修正案及有较强禁枪倾向的蓝州,而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携带枪支出门;又或者,如果你对随身带枪心有余悸不敢尝试,有哪些实用小物是能帮助你应对突发事件,成功化险为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吧。 没有枪杆子,试试刀把子这里的刀,指的是广义上的刀,包括折刀,匕首,多功能刀具等等。需要强调的是,在某些地区,法律对刀具的限制可能比枪更严格。有些款型的刀,在A州可以带,在B州带出家门就违法。所以,购买前,请一定要先查一下联邦及本地法律。 刀可以说是最为常见的防身武器之一。光棍节买了快递拆包装用得到,裁掉衣服上多余的线头用得到,削个苹果皮也用得到。一般人,兜里揣把折刀或是多功能瑞士军刀,也不会引起周围人群的关注、警觉或敌意。也正是因为人们几乎天天挥刀砍瓜切菜,大家往往会小看刀在自卫防身中的作用。按照职业技击运动员的说法,百分之九十九的肉搏都会在地面战中结束。尤其是近距离一对一的肉搏中,虽然力大的一方会占上风,但是正确使用刀具,往往可以让我们以弱胜强。就算不能一刀封喉,也能给对方造成非常巨大的肉体伤害。即使不真正刺到对方,也能保证对方在没枪的情况下,不敢轻易靠近。 没有刀把子,试试笔杆子西方有句话: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文笔比刀剑更有力。当然,这里说的可不是遇见坏人作恶,掏出钢笔,把TA的名字记在小本子上,放学了以后告诉老师,除非你是夜神月(是的,笔者年龄成谜)。笔,尤其是圆珠笔,关键时刻,可以当做武器,防身制敌。基本操作很简单,把笔杆攥在手里,大拇指抵住笔座,笔尖使劲戳出去的时候,集中在笔尖上的力量是可以和狗牙咬合的力量对比的。在近距离内,找准下手的地方(如:眼睛,手掌,颈部等等),小小圆珠笔,也能有大大杀伤力。 随身“化武” — 辣椒喷雾辣椒喷雾,民间戏称为防狼喷雾,是由浓度极高的辣椒树脂合成的。鄙人曾经有幸在警校训练时喷过,那非一般的感觉让人永难忘怀。整个训练过程不过20秒,但是喷雾留下的灼伤感却在脸上足足停留了两天。喷雾上脸那个瞬间,那真的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再也不想睁眼寻找光明。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喷雾,风向对其作用的影响就非常大。使用时,如果不想自伤八百,切勿站在逆风口。相反,如果顺风借力,事半功倍。 随身“光武” — 强光手电“You can’t shoot what you can’t see”,是一句常常会在靶场听见的一句话。大意是,要看到目标,确定目标,才能对目标进行有效的打击。手电,尤其是亮度在70Lum以上的强光手电,直射入眼时,会对目标的视力暂时性的造成暂时性的负面影响。不仅仅会带来刺痛感,让人睁眼不能,更重要的是可以造成暂时性的失明,给自己逃脱的时间。自卫防身并不仅止于与对方鱼死网破拼到底,大多数情况都是“三十六计走为上”。不仅保存了自己的实力,更可以避免法律上的追责程序,而强光手电,就给了我们这种静静走开的机会,不失为自卫防身时的绝佳选择。 手机?手机!是的,就是咱平时从醒来到睡去一天12个小时陪伴着我们的手机。现在的智能手机,有各种自卫防身的功能。锁屏报警啦,SOS警报啦,定位追踪啦。平时,熟悉了这些操作,危险时就能用最短时间呼救。如前文所述,有危险的时候把自己藏好,然后打911报警,尽量避免与犯罪分子的正面冲突是最明智的举措。除非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并不觉得和犯罪分子拼个你死我话才是最正确的选择。遇到危险了?握紧手机,打它! 我们今天聊了一下在不能或者不方便带枪在身边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来作为自卫防身的武器。还是那句我们华人的老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好啦,我们今天就扯到这里,下次再聊吧。

枪杆子里不仅出平安,也出尊严 — 小议华人为何该拥枪

今天要聊的这个题目,我思考良久。这个话题不仅仅涉及历史文化、法律沿革、社会思潮,还很难与党派政治和意识形态脱开关系,绝非能在寥寥数语中掰扯清楚。这是我迟迟没有落笔的原因。但是,最近在这个国家正上演的种种乱象,让我回忆起了近些年发生的一些事件。关于华人拥枪的必要性,我不吐不快。 今天,我们不说政治,不谈法理,不扯任何虚头巴脑的理念和理论。我们只聊关乎日常生活的大白话道理,那些无需争论,你我一眼即能明白的common sense。 在美国的亚裔人口约占美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七,而华裔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一。亚裔,尤其是东亚裔,经常被人称为“模范少数族裔”。和许多赤手空拳来这个国家奋斗打拼的移民一样,一代又一代的华人们通过自己的勤勉聪慧、踏实上进,在这里站稳脚跟,实现着自己的美国梦。与此同时,受到内敛自持的儒家传统文化影响,华人们大多不爱惹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我接触的华人群体里很多人的信条。的确,势单力薄,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我们,想改变美国主流社会岂不难比登天?有时候吃点眼前亏,自己咬牙忍一忍,事情就过去了,继续闷头苦干发大财,才是正经。 然而,在我看来,正是这些在许多情况下可以说是过分的容忍,给不少人造成了一种华裔人善好欺的感觉。 是祸躲不过,公平也有度 你不惹事,事也找你。一味依靠躲避,并不能带来100%的安全。犯罪分子不会因为你高高挂起免战牌,就停止对你的伤害。所以,不惹事之外,还要有不怕事的底气。 公平公正,是我们每个人对社会的诉求。但是对公平的追求,不该是在关键时刻手软的借口。紧急情况下,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应是第一要务。这种时刻再做道德辩论心慈手软,就会陷自己和家人于更大的风险。入室抢劫的犯罪分子,或许其目的只是偷东西而已。但是当他面对着你我,或者是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时间做全面评估来选择最小伤害能达到目的的手段。如果是我,我会毫不犹豫选择用压倒式的武器和暴力来对待这些正在威胁我或者是我的家人的那些犯罪分子。所以,这个时候,你手里的最好选择不是菜刀,不是棍子,不是电锯,不是开水,只能是枪!我希望,而且相信你也会做出与我同样的选择。 枪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枪是万万不能的 在美国,即使是最深蓝的地区,如加州、纽约,麻州等等,其居民都一样享受着宪法第二修正案的权利。为什么我坚定相信无论身处何地的美国华人都该行使这份宪法赋予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而拥枪呢?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根据homeland security digital library的数据,美国各城市警察的平均反应速度大概在18分钟左右。根据Jacksonville State University 2013年的学术报告,以入室抢劫为例,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通常为1分30秒到12分钟之间。而美国最高法院在1981年的Warren V. District of Columbia案卷中进一步说明警察作为执法者,没有保护民众个体安全的义务。与此同时,武器在私人之间买卖,虽然是基本人权,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心怀不轨的不法之徒往往也可以通过非法渠道得到枪支。  换句话说,犯罪分子很有可能拥有枪支。而就算你在第一时间内报警,警察也很难在犯罪分子施行犯罪的同时到达现场,警察也并没有义务保护你的个人安全。 那么,保护我们个人安全的责任就结结实实地落在了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肩膀上。作为经常被视为胆小怕事的华人群体,自然就多多少少就会成为一些犯罪分子眼里那最理想的目标。但是如果有越来越多的华人自己也拥有武器,并不惮于使用武器。一来二去,就能抹掉胆小怕事的刻板印象,不让那些犯罪分子觉得华人群体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这样,无论是有针对性的预谋犯罪,还是看到华人才想下手的机会犯罪,都会大大降低。 华人有一句老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美国这个大熔炉,自由民主不假,但同样也鱼龙混杂。我们华人不应该再软弱下去了,对待那些视华人为犯罪目标的罪犯,我们应该坚定地拿起武器保护自己。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坏人来了,迎接他们的那是枪!

在家啪啪啪,也能练出神枪手 — 无弹射击训练指南

春暖花已开,病毒仍未去。 掐指一算,我禁足在家已有数月。遥想那些横枪跃马,来去如风,在靶场玩耍的日子,恍若隔世。轻拭去架子上成排子弹上的灰尘,回忆着火药燃烧后的味道和子弹飞出枪膛那一瞬间的感觉。手痒痒的,心也痒痒的。哎哎哎,先别急着抡起铁锹在自家后院盖靶场!虽然,你我都困于斗室,射击却不是只有在靶场里才能操练提高。只要方法得当,在家里,无“实弹”,一样能提高自己的射击能力。今天,就跟大家唠唠,在家如何啪啪啪大练枪。 上课之前先敲黑板:确保自己周围没有子弹,没有子弹,没有子弹!安全第一! 练习一:空枪射击 射击前请注意,打开枪膛,检查,检查,再检查,千万不要有实弹! 在网上随手一搜“Dry Fire”,便可以看到相关文章无数。“Dry Fire”可不是自己手欠,闲来无事,扣着扳机过干瘾。既然是训练,当然就要目标明确,目的鲜明。拿我来说,一般会在墙上(外墙)为自己寻找或者制造一个目标(钉上一张扑克牌之类的),然后可以从3-5码距离开始训练,渐渐拉远。 Dry Fire的时候切忌操之过急,注意自己的呼吸,注意自己有没有把缺口、准星、目标的三点,连成一线。更要注意的是,在扣下扳机的一瞬间,自己的动作有没有影响到刚刚瞄好的三点一线。 这里有个小小的提示:初学者在瞄准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闭上一只眼睛。如果有可能的话,建议大家尽量尝试睁开双眼进行瞄准。在实战中,闭上一只眼会大幅缩小自己的可视范围,用双眼瞄准能让我们更好地注意到自身周围的风吹草动。开始的时候,也许你会觉得很别扭,但是和很多事情一样,时间久了,也就适应了。而一开始养成了好习惯,日后提高也就更容易。一旦积习难改,日后纠偏所耗费的精力会更大。 练习二:Airsoft射击 Airsoft,可不是奥利匹克运动会上的那种气枪,而是使用6毫米BB弹的气枪,以压缩绿气(green gas)做为传动。最早,airsoft的出现是为一些军迷设计的仿真模型。后来,因为采用了绿气,这些airsoft的仿真枪在控制方面越来越像真枪。不仅有和真枪一样的外观,在运用时还有一定的后坐力。更有甚者,其拆解的过程,也与真枪非常相似。 和Dry fire一样,在使用airsoft气枪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考虑到BB弹的体积和形状,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对自己眼睛的保护。笔者建议训练时戴好防爆眼镜,以防万一。 Airsoft的子弹虽然也有一定的穿透力,但力度远远低于用二氧化碳的气枪。尽管如此,我在这里还是建议训练时找一个厚实一点的纸盒子作为目标,这样可以有效的阻止打出去的BB弹在屋子里乱飞。 由于是模型枪,airsoft的枪型多种多样,几乎涵盖了所有真枪的枪型,不仅手感和真枪一样,还可以使用和真枪一样的配件。每次扣动扳机的时候还有神似真枪的后坐力,又进一步加强了训练的真实感,可以说airsoft是无弹射击训练里不可多得的好伴侣。     关于无弹射击训练,我们今天就先粗浅的聊到这里,咱们今天就此别过啦,下次再聊。

器大者声必闳,行远者枪需重 —— 谁说出街不能带“重武”?!

书接上几回,咱这回从隐蔽持枪(CCW)的枪型选择、持枪技巧一路说到了配件使用和衣饰穿搭。似乎已涵盖了CCW的各方各面,但其实不尽然。子曾经曰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要在CCW时践行此句话的真谛,就绝不该止步于随身携带的手枪。好容易申请到CCW的你我,应该充分发挥CCW的价值,更系统完善地防卫自己。就小型武器而言,传统意义上的手枪其实是持枪者的最后一道防线。资深从业者,闪电牧场(Thunder ranch)的CEO科林·斯密斯(Clint Smith)曾说过:handgun is a way shooting to your rifle,大意是说但凡条件允许,长枪永远是实战的第一选择。 但在外行走毕竟不似在家,携带真正意义上的长枪在大部分场景中似乎并不现实,但有两类枪型,部分解决了出街无法带“重武”的困扰。那就是Pistol Caliber Carbine和Rifle Caliber Pistol,前者为使用手枪子弹的卡宾枪,后者为使用来福枪或卡宾枪子弹的手枪。今天在这儿,咱就来道道它们的短长。 一寸长一寸强的Pistol Caliber Carbine(PCC) PCC,顾名思义,就是用卡宾枪设计来发射手枪子弹。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 — 要集两种枪型之所长。1)使用卡宾枪设计,后坐力更好控制,打击目标也就更精准;2)枪管远长于普通手枪,使得火药在发射子弹时有更完整的燃烧过程。如此这般,火药的推力便能更完整地传导给子弹,子弹的初速度也就更快,弹头对目标的打击力度自然也就更大;3)子弹容量远高于手枪,火力大大提升,解决了普通手枪在自我防卫时火力不足的问题。 CSP,则是鄙人自己对这类枪的统称。这类枪外型虽更似卡宾枪,但实则是使用手枪子弹的手枪,举例来说,市面上类似MP5的仿制系列,虽然也是手枪(MP5,原意是Machine Pistol 5),但是枪管长于一般手枪,而短于卡宾枪。这类枪,同样具有和PCC一样的优点。 一寸短一寸险的Rifle Caliber Pistol(RCP) RCP,就使用而言和普通的卡宾枪无异,只是枪管明显短了不少,而且枪托改成了辅助残障人士使用的固定器。虽然枪管的长度有所改变,但由于还是与原本的卡宾枪或来福枪同样的型号,在较近的作战距离内,子弹的速度和对目标的打击力量还是远胜于传统手枪。 与此同时,没有了法律对来福枪枪管长度的最低限制,此类枪的机动能力也有了大幅度地提高。在CCW时,比传统卡宾枪或来福枪要轻便许多。 “重武”随车,心态很佛             当然,枪管长了,子弹多了,自然会造成随身携带的不便。毕竟,枪也不是软剑,不能绕腰三圈。那还如何隐蔽式携带呢?笔者在这里引入一个新概念,那就是所谓的trunk gun(后备箱里的枪)。             比起随身携带,上文中介绍的枪,更适合被放在后备箱里。这样一来,突发状况下,就有了既衬手火力又强的备用武器。试想,月黑风高,加班晚归,突然发现有歹人正意图闯入你家,除了报警之外,停下车,抄起后备箱里的PCC或RCP,是不是能更迅速有效威慑赶走歹人?(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当然CCW,是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选枪,也是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我只想与各位分享这些年来自己小小的一点心得体会。此外,需要多提一句的是,对于RCP的规管,法律上经常有变。各州相关法律,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购买或组装之前,请先查一下所在地区的法律法规。否则一不小心触犯了联邦法或是州法,那可就得不偿失了。唠嗑结束,下回继续~

带枪更上一层楼,这些宝贝得入手 — 为CCW锦上添花的实用配件指南

书接上回,配齐了我们聊到的隐蔽式随身携枪(CCW)必备配件,基本上就可以做到轻松舒适带枪出街了。当然,和家防用枪的配件选择一样,除了基本标配,还有各种能进一步提升战力,增加舒适度,为CCW锦上添花的配件。这些宝贝们,能让持枪者,在突发事件中如虎添翼,更有效发挥出枪支的最大威力。今儿,咱就来聊聊“花”,给大家种种“草”。 黑暗中给你不黑暗的眼睛 — 手电 若问我心目中第一要考虑的配件,那非手电莫属。首先,突发事件,多发于月黑风高夜。手电,成就了黑暗之中你的眼。更有甚者,一些高功率的强光手电,除了照明功能之外,还能摧毁目标的视觉。坏人他强任他强,一旦睁不开眼,自然就失去了大部分进攻能力。强光给眼睛造成的暂时性伤害,可以成功地将你和目标之间的距离拉开。生活不是影视剧,并不需要大义凛然上前与坏人拼个你死我活。许多情况下,最优的做法是与坏人拉开距离,使他无法靠近,为自己争取到更多时间和空间而不受伤害。 手电分两种:独立光源和非独立光源。 独立光源指的是独立于枪支的手电。这种手电比较灵活,因为并非每个突发情况都需要拔枪相向。试想,在漆黑的停车场里不小心手滑丢了钥匙,难道还要掏枪寻找么?当然不用,这时有个独立光源手电,直接拿手电出来就ok,也不至于吓到来往路人。 当然,灵活是把双刃剑,独立光源在配枪使用时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其稳定性和非独立光源不可相提并论。而且,危急时分本可以一手持枪,一手打电话报警。当光源需要额外手持的时候,会大大增加报警的难度和速度,让情况变得更为复杂。 非独立光源恰恰相反,它们与佩枪捆绑在一起,使用时更方便单手操作,而且光源指向稳定,永远对着枪口的方向。当然,它的缺点便是失去了独立性,不再是个能单独作业的“手电”了。 无论你选择何种光源的手电,购买时都要注意几点:1)亮度。现在的强光手电照明指数一般用Lumens来表示。数值越高,手电越亮。通常,高于70Lumens就能达到阻碍目标视线的效果。2)光的扩散性。好的手电,在扩散性上要有好的平衡,一方面,光源需要一定的扩散度,从而照明面积更广;但另一方面,光源又不可过度扩散,导致光的强度减弱。3)暂时式开关。有这种设计的手电,只有在使用者按住开关时才会亮。这个功能对配枪使用的手电非常重要,黑暗之中,亮光醒目,如果开关不易,而迫使持枪人长时间开着手电,容易暴露持枪人的位置,而造成不必要的危险。 备胎到老,你更安好 — 后备枪支 业界有句老话:“Two is one, one is none”,说的就是后备枪支的重要性。“枪又不是筷子,还得带一对儿?”肯定有不解者会这么问。是的,一不是江洋大盗,二不是人民警察,你我普通百姓,如果不是为了拗个双枪造型,耍帅拍照,为啥出门要带两把枪呢? 枪和任何机械设备一样,都有耗损,都会出现故障。突发情况下,一旦遭遇故障,排查问题,解决问题,对你我普通人而言并非易事。而在一把枪出现问题时,有另一把立马顶上,才是最安全的应对方案。就算没有故障,危急时刻,后备枪支也给自己提供了更多的火力支援和心理支撑,何乐不为呢? 一般后备枪支都要比正常携带的枪支小一些,子弹容量就会受到影响。而且还要找地方隐藏。所以后备枪支到底带还是不带,还是持枪人自己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要松度不要风度 — 服饰 因为要出街,CCW和穿衣打扮自然也有联系。合适的衣着搭配,可以更好地隐藏随身携带的枪支。据说已经有不少厂商和设计师,开始为CCW设计专用衣着,为持枪者提供更舒适的携带环境,也更方便他们取用枪支。如此这般,就不需要因为带枪的位置不对而别扭整天。 当然,为了CCW,可能需要作出一些时尚上的牺牲。毕竟不是人人都是007,可以西装三件套,掏枪只1秒。例如,夏天带枪,就不适宜穿一些过紧的衣服,冬天带枪,则不适宜过于厚重多层的衣服,不利于上肢灵活。所以,也许本来是时尚,时尚,最时尚的你,可能会因为需要CCW而告别自己潮人的称号。 说了这么多,祝大家CCW猛如虎,让这些配件让您如虎添翼,按上小翅膀自由飞。关于CCW的话题就暂先到这里,下一回,我们聊聊枪支设计里的那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