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领域,历来遍地开花,门派众多,鲜少出现标志性、标准化的设计。 直至今日,称得上引领一代风潮的标志性武器,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在“长枪界”,AK系列,包括47和74及衍生产品应该算一支。毕竟AK系列在世界轻型武器中是当仁不让的龙头老大。其次,便是“手枪界”Glock系列。可以说没有Glock,就没有二战后现代手枪的迭代发展。它无论在制造材料,还是设计理念上,都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那么,在折刀界,有没有类似宝刀屠龙,能号令群雄的标志性产品呢? 有,就是它 — 朴实无华的外表下,做工之精细,用登峰造极来形容并不夸张 — 克里斯里夫(Chris Reeve)旗下的折刀之神Sebenza。 很难想象在现今这种以迎合消费者猎奇性消费的市场里,仍有一个工具制造商不忘初心,坚持做着自己的设计。而且,这一坚持,便是30年。 Sebenza诞生于1996年,光看“年龄”,似乎比一众历史悠久的“名刀”逊色不少。但是,克里斯里夫为Sebenza加上了划时代的RIL(Reeve Integral Lock)设计。这,就是现在折刀上最流行的框架锁(frame lock)。框架锁的出现,第一次让折刀设计者们看到了一个既能让持刀人轻松单手操作,又坚固耐用到可以与直刀媲美的闭锁设计。 Sebenza的做工精细在业界有口皆碑。每一个摸过Sebenza的人都能直观感受到克里斯里夫对制造尺度的严格要求。业内甚至有夸张的传闻,说他家对刀具生产的精确度要求超过飞机制造商生产飞机时的标准。其锱铢必较的匠人传统,可见一斑。 从1996年投产至今,Sebenza的刀柄一直采用钛合金为材料,刀刃的材料却换了4次。从最初的ATS-34,BG-42,到S30V,直至最新一代的S35VN,每种钢材都秉持着耐用、易打理的属性。 下图便是2019年Sebenza 21的右手基本款。 首先就手感来说,整个折刀攥在手里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4.7盎司的体重,长时间“带刀”也不会累,不至于像某些过于“肥胖”的折刀,随身携带时总让我觉得自己兜里揣了块儿板儿砖负重前行。刀柄,钛合金打磨非常细致,有棱角的地方可以清楚看到为了手持舒适而做的过渡性切割处理。要知道,如果不戴手套使用没有过渡性切割处理的折刀,不仅在用力握刀时各种不得劲儿,甚至可能会受伤。本人就不幸有过多次被刀柄滑伤的经历。 刀身,长3.625英寸。这种不到4英寸的“小身材”,让人即使在大庭广众使用,也不会招致异样的眼光。刀背,有被仔细打磨过的痕迹。轻轻抚摸时,那细腻的手感不逊于我老婆使用的护肤肥皂。 当然,Sebenza最让人不能不提的,还是其刀身关闭和伸展时的触感。有人把Sebenza刀刃在垫圈上滑动的感觉比做银行保险库大门开启时的感觉,也有人将其形容成两块紧贴在一起的玻璃互相摩擦的感觉。而我却认为,这似乎更像粘了滑石粉的手,摸在漆盒上的那种感觉。全过程异常顺滑。那刀刃复位的一声“叮”,和刀刃展开时框架锁入位时的一声“哒”,引起了处女座强迫症的我的嫉妒舒适。这或许也是我经常把Sebenza拿在手上把玩的原因。 许多刀具制造商最不喜欢的一件事便是买家自行拆解折刀。而克里斯里夫却对此毫无畏惧。Sebenza的原厂盒中都附有一支六角扳手,方便买家拆刀和维护。更有别于其他厂家 – “一旦拆开,概不负责”的售后原则,就算买家把Sebenza能拆开的地方全数拆开,克里斯里夫依然提供永久质量保证。 是的,Sebenza和史密斯的左轮枪,柯尔特的1911一样,都有终生质保,这更充分说明了克里斯里夫对产品的自信。 Sebenza虽不华丽,也不时髦,或许还有一丝丝不起眼。但只要你把它拿在手里,你就能感受到这平淡平凡外表下的精益求精。 Sebenza的价格不菲,也肯定不适合所有人。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位置在现今所有的定制刀具里是不可替代的。 最后说一句,如果有兴趣,可以试试直接从克里斯里夫的网站上定制属于你自己的Sebenza,也不用担心Sebenza那让人略微肉疼的售价。因为下了订单以后,需要排队等待一年才会拿到,也直到那时才会扣钱。诸君多努力,有一年的时间搬砖吃土攒钱哟!
Category Archives: 刀
世界大战,不仅有枪有炮,还有一只黑猫
如果你是一个武器迷,提起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军,你会先想到什么? 是纳粹手中令盟军头疼不已的MG42机关枪? 还是德军肩上从一战扛到了二战的K98? 如果我告诉你,真正从战壕密布的一战战场,到坦克集结的二战阵地一直默默陪伴德军士兵的不是长枪,不是短炮,而是一只黑猫,你信么? 黑猫出袭,刃者无敌 这只神秘的猫,就是俗称“黑猫”的墨卡托(Mercator)K55K折刀。 网上关于墨卡托的历史记录很少,唯有的资料显示它在1856年就已开始在德国生产和销售了。简单的设计和便宜的价格使它成为一战和二战时德军没有正式编制的制式军刀。几乎每位参战的德国军人在出征之前都要买一把墨卡托带在身边。因为比起军队配发的长达15英寸的刺刀,一把全部展开也不过8英寸长的折刀,不仅便于携带,灵活防身,在战壕里切起土豆和冻肉来也更方便。 最早听说墨卡托,就被安利这不仅是一把服务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折刀,而且在二战结束后风靡全美,因为从欧洲战场归来的美军士兵几乎人手一把K55K。传闻种种,大大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墨卡托的制作工厂在德国北部的索林根。这个至今只有十来万人口的城市,却和日本的关市一样,自古以来便以锻造刀具而闻名。如今遐迩全球的双立人刀具品牌也来自该城。K55K便是十九世纪中叶索林根黄金时代的产物。 经典、经济、经用 虽说老厂在1995年易手了,但是150多年来的手工制作传统和技术一直没有改变。要知道现今的刀具市场只要沾上手工俩字,那价格一般就得三位数(单位:美元)起。而秉承了手工制作传统的墨卡托却一直价廉物美到让人不可思议。会让每一位刀具爱好者在购买时有捡漏原始股的感觉。 墨卡托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一直大步领先于时代。早在1867年,便已经开始使用背锁式设计。背闭锁的设计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在折刀延展开时不会因为错误使用而关闭,造成对持刀人的误伤。而且,这也保证了折刀折闭时不会自行展开,安全系数高高的。 把墨卡托拿在手里的第一感觉就是简单。简单之程度,令人咋舌。刀柄,不似当今折刀惯有的“奢华”,而是完全没有夸张的设计,仅仅由一片简单的金属板冲压而成。这样的设计使墨卡托的身体薄得出乎意料,大概只有0.2英寸左右。再辅以四个铆钉,就牢牢固定了刀身,闭锁,垫片,和挂绳环。 墨卡托的刀身也没有采用现今流行的经过特殊处理的不锈钢,而是采用了高碳钢为原材料。这也许是它拥有那平易近人的价格的原因之一。高碳钢的材料属性让在阵地上的士兵们可以更简单地保养自己的刀,在石头上打磨几下,就可以把使用多时,业已变钝的刀,变成可以吹发断丝的利刃。墨卡托的刀身硬度为55洛氏,这种适中的硬度使刀身具有一定的弹性,不会像硬度较高的刀那样因为遇上硬物而撞出豁口。当然,高碳钢需要经常保养,否则可能导致出现锈斑。 口袋里的切片神器,藏柜里的历史名刀 墨卡托的刀刃,采用平磨(flate grind)设计。约3.5英寸长,0.12英寸厚,是最适合切片的比例。无论是野营做饭时片个香肠火腿裹腹,还是仰望星空时片个苹果柠檬品味生活的酸涩与甘甜,墨卡托都是不二的选择。 一百五十年后的今天,折刀的设计理念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折刀为了取代直刀而择取了直刀的设计元素,刀身愈发粗壮,却失去了折刀的初心。折刀的价值和意义,就是方便实用,灵活小巧,而并非要一把开了刃,可以折的粗壮撬棍。 德国“黑猫”墨卡托那忠于历史的设计,一百五十年来始终坚持手工制作的传统,让其当之无愧荣列最值得收藏和使用的刀具之一。不是每一把刀,都见证过淋漓的鲜血,历史的激荡,文明的冲突。墨卡托,见证过。 无论你是喜爱刀具,还是喜爱历史的收藏者,墨卡托K55K折刀都是你的必收之作。相信哪怕一百五十年以后,墨卡托扔会在一群赛博朋克刀具中散发自己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微信公众号开通啦,喜欢的小伙伴可以扫码关注哟*****